王之涣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虽然传世之作仅六首诗,但其《凉州词》却妇孺皆知,流传甚广。下面就来看看《凉州词》是什么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凉州词(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前两句描绘了黄河边上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神思飞跃,角度奇特,气象开阔。
首句选择由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的角度,写出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和动人画面:波浪滔滔的黄河竟像一条丝带由近及远飞上云端,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化动为静,表现出一种幽远深厚的静态美。
次句写边塞城池:傍着万仞高山有一座孤零零的边塞城池。塞上孤城在悠远的黄河和峻峭的高高山的反衬下,益加显得险要和孤危。
第三句转而描写羌笛声,边城里不时传来哀怨的羌笛声《折杨柳枝》。“怨杨柳”三字奇妙而意味深长: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杨柳”这一意象与离别关系密切,折柳赠别是悠久的传统,于是后来就有了幽怨哀伤的《折杨柳》的离曲,离别之人,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怨杨柳”之妙,妙在羌笛吹出的《折杨柳》的曲子哀怨多情,触动了戍边之人的离愁别恨,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怨情是如此的强烈的!“何须”的意思是是何必要呢,似乎是在劝说,不必如此哀怨,以此宽解之语委婉劝说,深沉含蓄,耐人寻味,引出下文点明主旨的句子。
“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能引发更多的联想,含义丰富,深化诗意:一是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怎么能令人哀伤?二是边地不宁,戍边不停,边地苦寒,没有春天,戍边将士离乡已久,不得回乡,怎么能不借幽怨的笛声表达自己无限的乡思离情?三是玉门关外远离内地,远离京城,远离皇帝,朝廷的关怀不会到达,何必去埋怨呢?
王之涣生活在盛唐时期,那时的边塞诗大多表现出激昂向上的气概。本首诗,虽然描写了边地苦寒,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怨,但以“何须”来劝解宽慰,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
千古名句: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荒芜孤寂处,羌笛之声令人悲切神伤。其实又何必哀怨,玉门关外,春风本就难以吹“度”,杨柳自然难以返青。这两句诗写出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托思念之情而不得的事实,令人心中倍增哀愁。而以“何须怨”的宽慰之语委婉劝之,实则是出于深深的无奈–怨了又有何用呢?既然春风都无法吹过玉门关,那么你的一点点怨恨之声又怎能传出关外,为人所知?何不忘却离愁,专心戍边呢?两句诗写出了戍边将士悲切愤慨之情,然而作者不拘于此,又在悲愤中注入了一股豪迈豁达之气,读来深沉含蓄,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