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血,这个名字听起来让人毛骨悚然。最近,在广东省发生了一件引起众多热议的事件——检出一例“恐龙血”。这是什么?为何会被称为“恐龙血”?
据报道,这例“恐龙血”是在广东省一家医疗机构的检查中发现的。由于其样本颜色异常,因此被送至实验室进行进一步检测。结果显示,该样本中含有一种罕见的基因,类似于恐龙基因,因此被命名为“恐龙血”。
这个消息一经传出,立刻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大家纷纷猜测,这种罕见的基因到底是从哪里来的?是因为生活环境造成的突变,还是某种奇特的遗传现象?更重要的是,这种基因对人体有没有危害?
虽然目前还没有得出确切的答案,但是这个事件引发的思考却十分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人类的基因不断在演化,这不仅与环境、食物等外在因素有关,也与内部机制密不可分。而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对基因的认识和掌握也越来越深入,从而为我们解决很多难题提供了可能。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基因研究所带来的风险。如果我们忽略了基因研究可能引发的伦理、法律等问题,就可能会给人类社会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因此,尽管“恐龙血”这个事件令人感到神秘和惊奇,但我们也必须保持警惕,探索科学的同时坚守其道德底线,以避免人类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走向灭绝的边缘。
关于“恐龙血”,你知道多少?
众所周知,
人类血型一般分为
A、B、O、AB四种血型,
属ABO血型系统。
大家熟悉的稀有血型“熊猫血”
属于Rh血型系统,
而“恐龙血”
类孟买型和孟买型
则属于Hh/血型系统。
孟买型最早于1952年在印度孟买发现,1961年发现了和孟买型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的血型,称为“类孟买型”,因其红细胞上无或仅有少量 A、B抗原,且红细胞上H抗原缺失,在常规血型鉴定中极易误判为O型血,对临床输血带来安全隐患。
据文献报道,在孟买,孟买型的出现频率约为万分之一,在欧洲人种出现的频率为1/100万,东亚人种出现孟买型的频率极少。
类孟买型在日本发现频率约为1/30万,该血型比“熊猫血”(即RhD阴性血,人群比例约3‰)更为稀有,故称之为“恐龙血型”。
目前,孟买型和类孟买型在国内报道仅近百例,类孟买型在中国人群的比例约为十几万分之一,极为罕见。
温馨提醒:
科学应对,谨慎输血
因类孟买型十分罕见,
非常珍稀,
除了血型鉴定容易漏诊或误判外,
个体需要输血时也不容易。
类孟买型个体作为受血者时,主要采取同型H抗原缺乏的血液或自体输血。
紧急输血,无同型或不具备自体输血条件时,宜首选输注37℃与患者血清无反应或反应最弱的ABO同型血液,输注前预防性使用地塞米松或异丙嗪类药物,在输注过程中,全程严密观察是否出现输血不良反应,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在交叉配血时,临床输血科应警惕除冷抗体外是否存在ABO以外IgM抗体,准确鉴定血型,以保障临床输血安全。
顺德区中心血站表示,稀有血型市民也不用过分担心,可一起发扬互助友爱精神,积极加入血站建立的稀有血型献血者资料库。“血站将继续完善稀有血型献血者资料库,以便紧急情况下应急招募采血,挽救患者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