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是一个渐进的季节过程。按照农历,春天分为初春、仲春、暮春。初春,又称孟春、早春,是春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正月,具体指立春至惊蛰期间。它意味着植物萌芽生长、动物繁殖、农夫下地播种的季节。仲春即农历二月,因处春季之中,故称仲春。暮春指春季的末尾阶段,即农历三月,此时雨水较多,繁花凋落,绿叶成荫。自《诗经》开始,每当献岁发春,也就是新的一年春气发动的时节,人们抒发愉悦之情的咏春诗词,就开始登场。如刘希夷所说,“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农历二月初二,是民间俗说的龙抬头,也有的地方叫农事节、春耕节,或者青龙节、春龙节,处于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前后。老百姓为什么把这天叫做龙抬头?应该与天象及时令有关,源于远古时代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与惧怕,也是农耕文化的雏形。龙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每年的仲春卯月(斗指正东)之处,“龙星角”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龙抬头由此而来,意为龙结束了冬眠的潜伏状态,醒过来了,要出现在地表面上,露出头角,也指经过冬眠,百虫复醒。从时令讲,农历二月初二,处在雨水、惊蛰、春分三个节气之中,属于仲春。农历一年分十二个月,春夏秋冬各三个月,每三个月为一季,春季正月为孟春,二月是仲春,三月为季春。冬去春来,大地复苏,阳气生发,雨水增多,万物盎然,忙碌的春耕开始了。于是,人们把这一天看作新年起始的好日子,祈求人间大地万象更新、纳祥运转、一年顺顺当当。
流传久远的民俗,包括一些民间禁忌,是人与自然历经百战进退达成的和解,也是天人相应的一个文化符号,不是古人凭空捏造的。在二月二这样特别又重要的日子里,各地的人们就想出一些具有各自特色的纪念活动,如我老家山东潍县一带的二月二剃头、吃料豆、吃面旗子、填粮仓、撒灰辟虫害等,都是非常有讲究的风俗,传至今日依然行之。二月二剃头攀附龙抬头之意,像龙那样昂起头、扶摇直上、气冲云霄,还有焕然一新、从头开始的寓意。当然,还与山东人正月里不剃头的习俗有关。有的地方说正月里剃头死舅舅,在宗亲关系中外甥与舅舅很是亲近,有了这个习俗和说法,有舅舅的外甥绝不敢贸然行事,怕舅舅知道了惨遭臭骂甚或暴打一顿。其实正月不剃头的原意并非死舅舅,而是“思旧”。一般说过年前都要剃剃头、洗洗澡,干干净净、利利索索过大年。年后人们又有一种对过去一年的恋恋不舍之情,年前剃了头的样子已属“旧貌”,留住“旧貌”便也是留住了过去的一年,是个想头。日本人过元旦新年不叫“迎新”,也不叫“辞旧”,而是叫“忘年”,字面看似有忘记的意思,实则是“不忘”“纪念”,一步三回头。每到年底,日本人会聚到一起举行“忘年会”,有的人借酒念旧,哭得稀里哗啦。一衣带水,日本的民俗或许是从山东漂洋过海而去。时到二月二,龙抬头,气象万千,讨个好口彩,与龙一起飞舞,于是,山东人纷纷剃头,“旧貌”换“新颜”。我想这应该就是山东人正月不剃头、二月二剃头的大概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