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李贤诚
姓名将伴随人走过一生。新生儿降临前,每一对父母都会绞尽脑汁,给孩子取一个富有特殊寓意的名字。
可当步入网络时代,一些生僻字姓名群体却面临着特殊的困境。有些姓氏或名字因为罕见,无法录入电脑系统,给他们工作生活造成不便,最终只能选择更名改姓。也有些姓氏人群因为现代读音的问题,担心被人嘲笑,同样选择改姓。
有民族文化研究者表示,很多生僻的姓名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应当以现代视角看待,过度娱乐化消解。希望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能够让生僻字得到传承,让拥有这些特殊姓氏及名字的人群更有归属感及认同感。
鸭姓人原来的姓氏nià(图源:网络)
鸟氏族人因电脑无法录入“nià”改姓鸭
近日,一则“因姓氏太罕见全村集体改姓鸭”的新闻,霸屏了网络热搜,不少网友试图了解这个特殊姓氏背后的故事。
据了解,这些村民都是傈僳族人,他们来自于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大山深处的一个村落。原本,村民们的姓氏为“nià”,这个经音译的汉字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半部分是少了一横的“鸟”,下半部分则是“甲”。数百年来,大家一直使用“nià”姓,靠书写来传承。可后来,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由于在电脑系统中无法输入和显示该文字,村民办证、出行等面临诸多不便,无奈只能改姓“鸭”。
鸭姓村民的户口信息(图源:谷雨实验室)
傈僳族人朱丽凡,在家族文化的熏陶下,打小就对本民族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今,他既是一名民族音乐人,也是一名傈僳族文化的研究者。他告诉极目新闻记者,不同于汉族的百家姓,傈僳族讲究氏族文化,崇拜自然万物。其中,信仰动物的有老虎氏族、熊氏族,信仰植物的有谷氏族等,而“nià”姓人就是鸟氏族的后代,他们崇拜飞翔的鸟儿。由于计算机字库里并没有“nià”这个字,村民们就用“鸭”来代替“nià”,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据朱丽凡了解,鸟氏族的后代,有的还改姓成雀或鹰等,都延续着一种对鸟类的尊崇。
“nià姓人改成鸭后,从生活上来说,确实方便了不少,但这都是无奈之举。”朱丽凡说,很多鸭姓人还是希望改回nià姓,一方面可以避免鸭姓读音上的尴尬,另一方面也是对鸟氏族文化的传承。
据悉,近年来,因计算机系统原因被迫改姓的案例还有不少。公开报道显示,山东菏泽高庄村有上百人姓“三(上)且(下)”(音同“陕”),由于姓氏生僻,电脑输入法打不出,有村民无奈之下只能取近音字,改姓“冼”或“显”。
有“苟”姓者担心孩子受嘲笑改姓
因生僻姓氏造成困扰的,不只是“nià”姓人。
今年33岁的敬芳来自重庆,她原本祖上姓敬(音为gòu),后来随着时间的流逝,演变成“芶”。在她小的时候,因为当时的户籍系统无法识别“芶”,便用“苟”来代替“芶”,叫做“苟芳”。
敬芳家的族谱(图源:受访者)
不过,这个“苟”也有历史出处,敬芳的家中族谱曾明确提到,因历史原因,赐族姓“敬”。“苟”旁反文要加,只读苟之去声。苟旁反文不加,也只读苟之去声,不读gǒu,亦不读jìng。虽然族谱中指出,“苟”作姓氏时应为第四声,但敬芳身边的绝大多数人还是将其读成了gǒu。因为姓氏读音的问题,敬芳在学习生活中自然也遇到了不少尴尬,后来慢慢地,她对外介绍时不再叫“苟芳”,而是“敬(jìng)芳”。
因苟姓读音造成的困扰,主要体现在工作中。敬芳如今经营着一家文化传媒公司,在公司里,“苟”这个姓氏也为内部交流带来不便,敬芳发现,当员工有事情要与她交流时,总会怯于开口称呼她为“苟老板”。而更令敬芳担心的是,她害怕年幼的儿子向同学介绍她的姓氏时,会受到同学的嘲笑和歧视,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我原本还想过让孩子跟我姓,后来想想还是作罢。”
敬芳改姓前后身份证(图源:受访者)
2022年6月,敬芳下定决心,前往当地户籍科,申请将苟姓改为敬姓。“改姓的过程很顺利,族谱加上老家村里开的证明,一两天就办好了。”敬芳说,真正改成敬姓后,她也不再过多地向外解释这个姓氏原本应读成gòu,而是统一称为jìng。
因读音改姓的还有“鸡”姓。据《中国姓氏大全》等多部资料记载,鸡姓是“佛山土著四大姓(即:鸡、田、布、老)”之一,在上海、云南也有分布。但最为集中的应该是广西的东兴市,有1000多人姓鸡。至于鸡姓的由来,大部分说法认同是从“奚”姓演变而来。
2017年《南国早报》就曾报道,姓鸡的人越来越少。东兴市把鸡姓改为奚姓的,约占整个鸡姓家族的1/3,主要原因是外出求学、工作后觉得姓氏不雅。而早在10多年前,这个危机感就在广东出现——号称“佛山土著四大姓”之一的鸡姓,在当地已寥寥无几。
生僻字姓名群体希望大家勿曲解原意
有人改姓,也有人因为名字中含有生僻字,不能在电脑系统中输入,最后无奈更名。
安诚(化名)的原名中有一个chén字,由左右两部分组成,左边为“岑”,右边为“鸟”,这是他父亲细心翻阅几天字典后选择的名字。虽然饱含着父亲殷切的期望,但这个生僻字,还是给他造成了不小的烦恼。
偏僻字chén(图源:网络)
“我小时候接受能力就比别的小孩要慢,这个chén字比较复杂,以致于很久都写不会。同学们也不会读,他们只认识鸟字,所以经常闹出笑话。”在安诚看来,同学老师不会念,纠正一下就好了。但一遇到学校成绩排名将自己的名字打印张贴出来时,就很尴尬,“因为电脑打不出来chén字,最后只能分成‘岑’和‘鸟’,有时候干脆不打全名,只留个姓。”
2010年上高中以后,因为担心生僻字给高考或者今后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父亲带着安诚去派出所改了名。自此,安诚深深地舒了一口气,他再也不用向陌生人解释这个生僻字的读音及由来。
“虽然过去了十多年,但这个字要想在电脑中打出来并不容易,很多输入法仍然无法输入,只有公安户籍系统中能打出来。”安诚说,很多生僻字有其特殊的意义及文化,希望陌生人在见到这些文字之后,能够多一份理解,不要去曲解它的原意,“当然,我也希望未来的字体库能够不断扩容,避免在学习和生活中,给生僻字姓名人群造成困扰和麻烦。”
对于已为人母的敬芳而言,她始终无法释怀成年人称呼自己的原姓为“gǒu”。她表示,自己在农村的父亲一直没有改姓,因为村里人不会在意,都一直叫父亲的小名。但现在自己走向城市,名字就有很强的社交属性,如果还是被人念成“gǒu”,影响比较大,“苟姓与赵姓、王姓等并无不同,前者之所以成为别人笑话的原因,最根本的还是社会赋予了这一姓氏其他含义,是人内心的歧视。”
上述傈僳族文化研究者朱丽凡也认为,很多生僻的姓名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应当以现代视角看待,过度娱乐化消解,而应该多去了解其姓氏的起源。各少数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希望未来的字库能够容纳更多的生僻姓氏,让这种文化得到传承,也让拥有这些姓氏的人群更有归属感及认同感。”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