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三,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被称为“灯头生日”。在旧时,民间百姓在这一天要在厨灶下点灯,称为“点灶灯”。那么你知道杨公忌日是什么意思吗?为什么说杨公忌是最毒的一天?一起来看看吧。
杨公忌日是指旧俗以农历正月十三日始,以后每月提前两天为百事禁忌日,此称为“杨公忌日”,又称“杨公十三忌”。 世传为唐代风水宗师杨筠松所订定。这十三个“忌日”分别是正月十三、二月十一、三月初九、四月初七、五月初五、六月初三、七月初一、七月廿九、八月廿七、九月廿五、十月廿三、十一月廿一、十二月十九。 后来根据这十三次的受害时间节点,杨筠松将这十三次称之为:十三忌,也就成为了民间称之为的:杨公忌。
关于杨公忌的由来,民间有多种传说,但其中最为流传的是杨公忌是因为杨广有13个儿子,在大年十三这天,其一子去世,以后每隔28天,就要失去一个儿子。 恰恰一年全部丧失。 在民间,人们认为这些日子是大凶之兆,不吉利,而被人们称为“杨公忌日”。
这种习俗由来已久了,在南宋时期就已经存在了,从文献中记载来看:南宋理宗淳佑三年就有“请预放元宵,自十三日起,巷陌桥道,皆编竹张灯”的民俗。
正月十三除了“点灶灯”以外,还有滚龙灯、扎彩灯、吃汤圆、祭祀关公、做“圣虫”和祭海等习俗。
正月十三,不得不提一下“杨公忌”,是起源唐代的节日。虽然是一种旧俗迷信的说法,但是,在民间却广为流传。
旧时,民间从农历正月十三日开始,以后每月提前两天为百事禁忌日。这个说法,相传是始于堪舆术士杨救贫,因称该日为杨公忌。
随着历史发展,咱们已经不再相信这些的迷信说法了,大多都是当成一种故事来看,但不排除有一些人仍然会忌讳这些日子。
那么杨公十三忌是怎么由来的呢?简单来了解一下!
首先声明一下,这些说法都是来自民间传说,并没有科学依据,并不是让谁去照做的,只作为了解交流。
关于“杨公忌”流传的版本很多,网上流传的版本大致有两个。
一个是,很久以前,有一位姓杨的老翁,人们称他杨公。他有十三个儿子,生活过得很滋润。
古代是农耕社会,主要的生活来源于农业生产,谁家的劳动力多,自然收入就多,日子过得就好。
杨家有十三个男孩,劳动力多,生活在村里算是比较富足的,平时说话比较有底气的。
有了底气,就常常在邻居和村里人面前前摆出志得意满的样子,瞧不起别人家,总是说“我儿子多”,了不起什么的。
杨公总是在人前这样,还瞧不起别人,邻居们很生气,咒他说:“不要嚣张显摆!生老病死各自有命,谁知道你的儿子就会长命百岁呢?”
杨公听了也没生气,他和邻居说道:“我这些儿子就是一个月没一个,还能有一个和我过年的哩。”
结果有一年爆发了瘟疫,从正月十三开始,杨公的儿子每月走一个。每个月里往前赶两天,正月里是十三,二月里是十一,三月里是初九,依次往下推。这年正好闰七月,所以,七月初一和二十九,分别又走了两个儿子。
杨公的十三个儿子自然是一个也没剩下,到了年底,只剩下他自己,孤苦伶仃的过年了,晚景十分凄凉!
通过杨公这件事,人们觉得十三这个数字不吉利,婚姻嫁娶的喜事,都不用农历十三这一天。
还有一个版本,传说,宋太宗赵二舍,中了辽国计策,前赴北国会谈。杨家将在杨继业率领下,七郎八虎闯幽州,前往保驾北征。
一天,他们他们行兵到了“两狼山”,杨继业认为此次行兵犯了地名之忌,自己姓“杨”,“羊”遇“狼”,又遇两“狼”难以取胜,感觉不安,告诫部下要小心行事。
最后的结果大家已经知道了,杨家将几乎全部战死了,只有杨六郎逃出来了。
据说,杨业死的这天正好是正月十三,所以,人们为了祭奠杨家满门忠烈,把这一天叫“杨公忌日”。
无论是哪个版本,在古代民间都是认为正月十三不是吉利的一天。所以,古代民间把正月十三这天除了叫“杨公忌”以外,还叫“毒日”、“阎王忌”,有“正月十三阎王忌,屙屎尿尿都不利”的说法。
写到最后:
现在来看所谓的“杨公忌日”就是个民间的传说而已,是一种旧俗迷信说法,并没有科学依据。随着人们认知的提高,自然也就不信了,但是,在民间为了图个安心和吉利还是有一些人会有意去避开这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