斥候,汉语词语,拼音是:[chì hòu]。释义:古代的侦察兵,起源于商代。分骑兵和步兵,一般由行动敏捷的军士担任。
地位很高,相当重要。
都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国的地方就有战争,尽管战争给世人带来了沉痛的代价,但也直接催生了科技大爆发,每当天下大乱总会产生一批新科技黑科技。历史上有很多人想在战场上建功立业证明自己的能耐,为此战争也被人称为智慧与智慧的碰撞,历史上有很多将军创建了属于自己的战术,比如秦将白起擅长打歼灭战,冠军候霍去病讲究兵贵神速擅长千里奔袭,大唐战神李靖喜欢靠着无与伦比的统兵能力来回穿插歼灭对手。但不论哪种作战方式或者是哪个时代的军队,都少不了一个名叫“斥候”的兵种。很多朋友不明白斥候什么?我们用很现代语来说,他们就是侦察兵,而且在古代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很专业。
关于斥候最早的记载是在商朝时期的甲骨文上,当年的商朝君主扩张欲望非常强烈经常对外用兵,为了方面掌握对方的情报,于是创造斥候来收集情报,主要收集敌对势力的人口、男丁还有和周边部落的好坏关系。后来商朝当权者发现这个做法既然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于是投放在军事上面,让作战丰富的将领教斥候们如何观察敌情,如何隐蔽自己,如何传递消息,于是斥候正式成为军队内一个兵种。到了战国时期,因为连年征战,斥候的能力更上一层楼而且也更专业,知道怎么绘制地图,怎么定位水源,还有如何判断敌军数量。
斥候们怎么判断敌军数量呢?第一种方式就是查看对方营地里面的帐篷数量,古代和现代一样对军事要求都非常严格,士兵用的帐篷、军官用的帐篷、后勤部队用的帐篷等等都有一个明确的尺寸要求。而且帐篷空间就那么大,里面能住多少人也了然于胸,斥候们通过帐篷的数量、敌军驻地面积的稀疏程度就可以判断部队的人数。
再者就是看炊烟,因为中原文明不是游牧民族,士兵们不像那些草原骑兵一样吃住在马上,而是需要行军做饭。那个时期部队基本上都是一个渠部一口大锅,整个渠部官兵一起大锅饭。斥候们只要数一数敌军营地上升起的炊烟,观察运粮部队运输粮食的多寡和运输时间间隔,把这些情报结合起来也可以判断敌军的兵力。
还有就是查看对方的编制。一支部队里面不论是伍长还是渠帅,又或者是校尉还是将军,他们手下的数量都控制在一定范围,每支将军的队伍都会立起一面大旗,把将军的名字或者是副队的番号绣上去。斥候们一眼就能看出这是几支将军的部队,然后再通过队列,分辩出几个渠帅,几方面数据一整合也可以得出敌军的数量。
古代可以领兵作战的将领都是能人,他们知道斥候的重要性,不仅可以获取对方情报的,也可以迷惑对方,给对方造成自己一方人马数量强大的错觉。比如兵家代表孙膑,他就曾经使出了一招障眼法,混淆斥候的判断并取得战争的胜利。那个时期魏国大将庞涓率领着士气高昂的魏军到齐地和齐军决战,孙膑利用魏军急于求成的心态故意避而不战并诱敌深入,大军休整的时候孙膑还特意交代将士们多挖了很多炉灶,摆出有数十万大军的样子给魏军斥候看。第二天只摆出5万大军的样子给魏军斥候看,第三天只摆出3万。此时魏将庞涓认为齐军士兵肯定是恐惧魏军的兵锋逃窜,于是亲率大军攻打齐军。但这时候正中孙膑的计谋,孙膑早已经带着大军在路上做了埋伏,把庞涓连同他的部队歼灭在战场上。
再比如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名将司马楚之,他被公认为当世名将。曾经他奉命运输粮食到边关,但任务完成之后却发现有一头驴少了一只耳朵,问了士兵们都没人知道怎么回事,于是他判断这是楼兰斥候的杰作,因为斥候们发现了自己的运输部队,特意取走驴的耳朵作为信物!司马楚之当即命令一部分士砍树,另一部分士兵取回和稀泥,再把这些东西筑起一道围墙,最后再命士兵给这些彻夜给围墙浇水。因为已经当时入冬,这些围墙上的水经过一夜的浇筑冻成了冰块,这里直接变成了一座堡垒。第二天楼兰骑兵果然前来偷袭,但因为司马楚之早有防备,凭借着坚固的防御工事打败了楼兰骑兵。这场战争也是通过斥候的信息反其道而行得到胜利。
从古代战争到现代战争,从冷兵器到热武器,所有的装备所有的兵种以及军事理论都已经焕然一新,但“斥候”这个兵种却一直保留至今,而且还延伸出技术侦查和武装侦察这两个兵种。当下的技术侦查则不仅继承了古代斥候的专业和能耐,而且可以拿肉眼测量阵地的距离还有山坡的高度,桥梁的架构和隐蔽点,然后再把它们全部归咎于一张图纸上。而武装侦察通常配备有强大的火力,不仅要绘制地图,同时要在前线作战,起到一个骚扰、破坏、拖延时间。军事能力极强的武装侦察兵甚至可以空降到敌军后方配合我军战术实施,起到扭转战局的作用。由此可见他的对于一支军队的作用,他们被称为“军队的眼睛”也是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