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在《人口与健康》2023年第4期刊上刊发了《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注重加强一孩生育支持》的文章。
文章提到,我国总和生育率从2019年的1.52下降到2022年的1.07。分孩次看,一孩生育率从0.7跌至0.5,一孩平均生育年龄从26.4岁长高到27.4岁,能生且愿意生育第一个孩子的家庭数量明显减少。一孩生育率下降进一步降低二孩和三孩生育率,加剧生育水平下降趋势。2019年以来,我国二孩生育率从0.7跌到0.39,二孩出生比例从46.4%下降到38.6%。这既与家庭对生育、养育、教育成本的承受能力不足有关,也和家庭对初育过程的主观体验较差有关。
这个数据简单点来讲,就是第一胎的生育率,100对夫妻里面从以前拥有70个孩子,已经跌到只有50个孩子,并且生育年龄整体提升了一岁,换句话说,就是生育欲望越来越低,年龄越来越高。
生育欲望降低,年龄超大,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了不生或者晚生,其实不是年轻人不想生,而是生不起、养不起,这个社会对年轻人并不友好。
与60后父母比起来,80后的父母们更加重视子女的生活与教育质量,他们讲究的是赢在起跑线,对教育更加舍得投资,这在客观上加剧了内卷,虽然国家有关部门一直喊着学习减负,但是阻挡不了家长对孩子教育的疯狂追求,教育成本压力加大,已经成为压在当代父母头上一座大山。
90年出生的孩子,今年已经23岁了,相比70与80后,他们对婚姻更加的谨慎,也更加的理性,婚姻的传宗接代、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已经被抛弃在历史的角落。
他们更崇尚自由、个性与享乐,如果婚姻是束缚、是坟墓的话,那还不如不结婚。至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那是属于落后的封建思想,大清都亡多少年了,又没有王位要继承,犯不着卖命,涉及到养老问题,那简直太遥远了,遥远的可以不去想。
指望着90后给国家人口做贡献,我估计是指望不上,他们不低于正常生育率就阿弥陀佛了。对于70后来说,有的已经是爷爷辈儿了,79年的今年都44岁了,生孩子已经有心无力。
就剩80后是主力军,问题是,80后已经是架在火上烤的小肥羊,这个社会把80后的价值已经榨取的“感觉身体被掏空”了。
随便拉出来一个70、80后,生活过得都是一地鸡毛,房贷、车贷早已经不堪重负,父母的养老、孩子的养育,像一条扁担压在肩上,喘不过气来。
疫情期间,因为要公开行程,多少人起早贪黑的轨迹被公开,中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岁月静好,只有举步维艰。
在这样的条件下,再大的补助与诱惑,也没人想生二胎、敢生二胎,那是跟自己过不去。
就国家抠抠索索给得那点甜头,连三岁小孩子都哄不了,难怪有人形象的比喻到:兰博基尼优惠10元券。
买得起买不起豪车的,都不在乎这10元券。
目前中国的房价虽然遏制住了上涨的势头,但是依然是年轻人难以逾越的大山,如果没有来自父母与亲朋好友的支持,根本就是天方夜谭。
如果说一线或省会城市的高位房价还可以接受的话,问题是全国各地十八线开外的小县城目前也是全线飘红,房价坚挺。
房地产对小县城来说,更像是一剂强心针,政府把房地产与教育、经济直接捆绑在一起,民间把房地产与婚姻也固定在一块,共同造成了小县城房地产的虚假繁荣,但换来的是农村在劳动力、产业投资、教育等多方面的空心化。
随着生育率的逐渐降低,人口红利期迟早会成为历史,今天县城的繁荣,是以牺牲农村利益为代价换来的。
当农村被吃干抹净,当80后再也榨不出油水,而90后又集体不进圈后,与此相关的问题会集中暴露出来,房地产带来的慢性毒症才会正式发作。
今天的鹤岗就是以后大多数小县城的明天,资本只懂得当下的红利收割,他们不会为县城的明天考虑,当县城衰败开始,资本也将如洪水退潮,只会留下满地狼藉。
而巨无霸的超级城市会越来越多的出现,人们的生活、就业也会更集中,农村也许会渐渐的消失,最先消失的是穷山恶水的小山村,并慢慢向平原富庶地区扩散。农业也将迎来集中管理、统一承包,我一直怀疑农管局是为了以后的农村而提前做的准备。
而80后的历史任务也将完成,最后成为一个时代的名词,彻底地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
造小孩儿这个事,是民族的未来,是国家稳定的基石,这既需要国家管理层进行前瞻性的统筹协调、运筹帷幄,还需要兼顾各方利益和谐发展。
不能就可着70、80后霍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