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婆是哪个朝代的人?黄道婆活了多少岁?黄道婆生于宋末元初,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劳动人民家里。据说她少年时给人家当童养媳,在黑暗的封建家庭里,备受虐待和屈辱。后来她实在忍无可忍,不惜离乡背井,一个人流浪到了海南岛的崖州。当时崖州的棉纺织技术很出名,当地黎族妇女所织的布,上面有各种花纹,非常精巧。她在崖州居住的时候,虚心向黎族人民学习,掌握了棉纺织的全部操作方法。
1295年至1296年间,黄道婆怀念家乡,便从海南岛搭上一艘商船重返故乡。大约在东汉时代,棉花就从国外传入我国云南,居住在这个地区的少数民族哀牢人,那时便能生产出一种名叫“白迭花布”的纺织品。13世纪中期以后,棉花逐渐由福建、广东地区传入长江流域。
松江一带的老百姓对于棉种的输入,很是欢迎。棉纺织业在松江一带兴起很快。不过,那时去籽和轧棉的方法,都非常原始,纺织的技术也不高,生产的效率很低,因此,广大人民还不能普遍地穿着棉织品。要想适应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改进纺织工具和提高纺织技术显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就在这个时候,黄道婆带着黎族人民的先进纺织技术回来了。她一回到乌泥泾,就把在崖州学来的技术传授给家乡的人民。她教会家乡妇女们制造捍、弹、纺、织等工具。
捍,就是搅车,又名轧车或踏车,应用简单的机械原理,利用两轴间相互辗轧,将棉籽从棉絮内部排挤出来,使轧棉的生产效率大为提高。弹,就是弹松棉花的椎弓。13世纪后期,江南地区弹棉使用的小型竹弓,仅有一尺四五寸,还要用手指来拨弹,弓身短小,弹力轻微,而且用线作弦,很不坚韧。黄道婆制造了四尺多长的大弓,弦用绳子,比起以前所用的线弦,弹力要大得多。
纺,就是纺车。松江地区最初纺纱使用的是一个纺锭的手摇车,黄道婆将这种纺车加以革新,创制了一种可以同时纺三个纱锭的足踏纺车。使用这种纺车,速度快,产量多,生产效率高。
织,就是织布机。在黄道婆回乡以前,人们使用的是一种构造简单、操作方法笨拙的投梭织机,生产效率不高。黄道婆对于织机改革的详细情况,由于文献材料不足,已经不得而知。据说她创制的提花织机,可以织出各种美丽的花布,这确实是很了不起的。
黄道婆回乡以后,除了传授棉织技术以外,还把崖州黎族人民织造提花被单的技术也带了回来,传授给乌泥泾镇的妇女。一时间,“乌泥泾被”成为全国闻名的精细织品,受到各地人民的欢迎。据史书记载,那时乌泥泾人民依靠纺织为业的就有一千多家。此后,黄道婆所传授的纺织技术,很快地又传入上海及周边地区,对于这些地区的棉纺织业,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张习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