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莎舞是salsa的音译,莎莎舞是指跳莎莎舞的人。莎莎舞是指萨尔萨舞,萨尔萨舞(salsa)是一种拉丁风格的舞蹈,它的步伐奔放有力,节奏感强烈,既有社交舞的性质,也能用于比赛。下面就来看看成都人说的莎莎舞是啥?成都莎莎舞500元可以爆砂吗?
舞厅在过去是一个交易场所,也是一个娱乐场所,解放前,能到舞厅的去跳舞的几乎都是达官贵人,也是很多生意人谈生意,官场人士接触、交往的地方。
解放初,我国很多大城市的舞厅曾经辉煌过一段时间。舞厅的大众化还是改革开放初期,特别是在80年代末期,当时全国每个县城都有几家舞厅,当时的舞厅也成了接待八方来客的一种场所。
我记得当时我们学校到了周末,同学们最盼望的就是学校的舞会,学生会的同学们每个周末,都要在学校的饭堂举办舞会,把饭桌挪到一边,饭堂就是舞厅,不但有本校的老师和学生参加,周边大学的同学也会来参加。
80年代的舞厅是大众化的,我记得当时只有峨影厂的舞厅最豪华,他们的优势是有自己的乐队,影响效果也非常好。与学校的饭堂相比,人家那是专业的舞厅,一个是天上一个是地下。正好当时我认识峨影厂的一个朋友,所以经常带上几个同学去学跳舞。
世道轮回,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活动方式和交流接触方式,娱乐方式不断多元化,现代化,卡拉OK的出现取代了交谊舞的地位,广场舞的出现,让很多交谊舞厅解甲归田。现在很多县城,甚至不少大中城市,已经很难寻觅到普通交谊舞厅的踪影。
唯独成都是一个特例,80年代后期,成都的交谊舞厅开始转型,从大众普遍熟悉的一般交谊舞厅,演变为莎莎舞厅。莎莎舞厅这个名词,我不知道是哪个大爷发明的,虽然名字不是那么上档次,但表达的意思倒是非常清楚的,其实四川、重庆的人都能听懂,外地的朋友大概也能略知一二。
沙沙舞厅与普通的交谊舞厅相比,其实舞厅还是那个舞厅,都需要办理三证才能营业,那就是治安许可证、文化许可证、消防许可证。莎莎舞其实也还是交谊舞,只不过内容和形式都在传统交谊舞的基础上发生了质的变化。
过去的去交谊舞厅,有的人是自带舞伴进去,两口子一同进去,也有的是一个人进去,但要找到合适舞伴的确比较难。由于大家都是自购门票进去,都是娱乐跳舞,没有那么多商业化的因素,男的请女的跳舞,人家可以接受邀请,也可以拒绝邀请。被拒绝了虽然有点小尴尬,但也不影响继续邀请下一个舞伴的信心。
但是莎莎舞厅就不一样了,完全是一种商业化的运作模式。舞厅老板通过出售门票,出售水酒来获取经营利润,提供的是平台;男士和女士都是舞厅的消费者,是舞厅的客源,也还是舞厅经营收入的主要群体。
其中最大特点是,男士除了门票、酒水的消费以外,消费的大头就是跳舞费用的支出。这部分钱主要给女士,给舞伴,也算是一种有偿陪侍活动。虽然舞厅里也有坚决杜绝有偿陪侍的大横幅,但离开了有偿陪侍,舞厅的经营就会陷入死路一条。
有偿陪侍,大概就是莎莎舞厅区别于普通交谊舞厅的体现。在莎莎舞厅,女士就是来找钱的,他们也称为上班,舞厅就是她们上班的公司,多数时候会固定在同一个舞厅,但几个月偶尔会换地方。
男士是来跳舞的,他们只要身上有钞票,就不愁请不到舞伴。过去的普通舞厅舞伴不好请,那是因为女多男少,或是大家都是为了娱乐,没有利益追求;但现在不一样了,女士的目的不一样了,有人请跳舞就意味自己有收入,他们一般不会拒绝客人。
男士不会跳舞,他们会耐心教你跳,或是陪你喝茶喝酒,会跳的可以整晚陪你尽兴直到汗流浃背,其实这也是一种锻炼。很多人是抱着跳舞而去的,目的还是为了锻炼。去健身房需要花费,到舞厅同样需要花费,只是看哪一种花费更适合自己,哪一种锻炼方式自己更有兴趣。
当然也有动机不那么单纯的人,不过人过一百,形形色色,人心难测,人家是抱着什么心思去,别人不会知道,也不想知道。只要自己能坚守自己的底线就算了,哪还有心思去管别人呢?
综合起来分析,现在的莎莎舞厅和一般交谊舞厅相比,有三个差别。一是老板的经营方式不同,利益化更明显;二是男女双方的位置不一样,男人和女人之间既是舞伴关系,又是两个不同的主体,也算是一种有偿合作关系;三是莎莎舞厅是女人获取劳动收入的地方,也是一个体现多劳多得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