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看淡生死有多可怕?年纪小却看透人生的人,一个人看淡生死可能会让人感到有些可怕,因为这可能意味着他们已经对生命和死亡有了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可能会对周围的人产生影响,也可能会对他们的行为和决策产生影响。
清明时节,是中华民族传统上祭祀先人的时节。在屡屡青烟、绵绵雨丝中祭祀祖先,跪拜逝去的亲人,不免感慨万千。这些天,时常看到网上反映生死的一些图文或视频,谈论对生死的态度,既有强烈的共情与同感,也有令人深省的思考。
有个视频说的是带着子女回乡祭祖的59岁的叔叔,在祭祀时对子女的交代。叔叔看着墓地里来来去去的祭祀人流,对儿女说,自己将来走了,无需花钱费力操办丧事,村里请几个人送到殡仪馆火化之后,也不要什么骨灰盒,用一个塑料桶装回家,如果政策允许,直接撒入江河,或者选择选择一处清静的树林草地,挖个坑埋了,然后原样恢复好,不要破坏现有的生态。
死的时候想哭就哭一场,哭不出来也不要勉强。人总是要死的,不必为此过于悲伤。更不要讲啥排场,死了就是死了,人死如灯灭,搞那些隆重的追悼活动不仅浪费也没有任何意义,买墓地堆坟立碑更没有价值,除了占用土地给活人添堵之外,一点好处也没有。三代四代之后子孙后代基本都淡忘了,能够记住的不是伟人就是对民族复兴、对国家发展、对世界文明有贡献的名人。逢年过节祭祀的时候,也不必千百里地开车回来,家里人念叨念叨、祷祝祷祝就行了,纸钱之类的东西万万烧不得,污染环境,还容易引发火灾,于己无益,于世无补。儿女们叔面面相觑,唯有诺诺。
今天又看到一个网友发的百度动态,也是清明节回乡祭祖时62岁的老公对两个儿子说的话。大意也是将来有天自己百老归天后,没必要弄吃吃喝喝、吹吹打打的那一套,也没必要大老远的赶回家。没死的时候回来看看,死了之后,长途跋涉回来价值不大。不麻烦亲友,不叨扰邻居,不惊动领导,骨灰带回来,路上刨个坑埋了,一了百了。埋在再贵的墓地也长不出个活人来,何必烦那个神呢。
这两位对儿女淡定交代身后事,把生死看得很透,说明他们俩是生活的明白人,我也完全赞同他们的观点。但是,大家也有一种担心,就是把生死看得过于透彻未必全是好事,尤其对于所有活着的人。
第一,既然生死是如此无足轻重,会不会导致有些人轻视生命?笔者正在写作本文时,惊悉天门山景区发生三男一女跳崖自杀的悲剧,失去生命的4个人年纪都不大,最大的那个不过33岁。虽然,死不可怕,但是这种对生命的贱视与糟蹋,无论是对自己、对亲人、对社会都是极不负责的。尽管我们的生活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苦,乃至折磨,但是如果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
死后如同灯火熄灭,会不会让人看淡生活的意义,丧失奋斗的意志和前行的动力?人如草木,死后就会灰飞烟灭。活得过于通透,有可能会在生活的艰难攀爬中泄气怯懦,甚至完全失去前进的动力以及与困难作斗争的勇气。既然来这个世界上走一趟,何必那么拼命?甚至于对大是大非问题都不愿意去厘清。
祭祀悼念,对逝者确实没有多大意义,再隆重再繁琐无非是做给生者看的,过于简单草率,会不会让亲情寡淡,人情冷漠?这不仅是一个理念问题,也是一个风俗与传统文化的问题。一生一死,中国人,尤其是乡下人都特别重视仪式感。如果缺失了传统意义上的仪式,家人不能接受,世俗也不容易宽容。我的一个有文化的本家,父亲过世后,自己用板车把父亲拉去火化,本来也是个极合情理的事情,被村里老少念叨了好几年,认为他没按老祖宗的规矩办,太过草率,是对祖宗的不敬,对父亲的不孝。这让他难受了好几年。
对于生死,涉及到三观问题,影响深远,既要放得下,也要拿得起。过于看重,搞得活人受罪固然不好,但过于淡化,似乎也有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