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雨欲来
西安十三朝几个不入正史的人物,如果你去西安旅游,当地的老百姓会津津乐道地说一句顺口溜:“南方才子北方将,陕西黄土埋皇上”。是呀,陕西这片黄土地历经13朝古都,埋葬了73位皇帝。但是,不包括曾经在长安大明宫称帝的黄巢!
黄巢是何许人也,他在怎么的情况下称帝,又为什么没有被列入正史?
让我们随着时间的轴线,走入大唐,走近黄巢!
提起唐朝,我们能想到什么?
我们能想到大唐开国的那些瓦岗英雄;我们能想到政治清明的贞观之治,初唐四杰的文采奕奕;一代女皇的自尊红颜;还有开元天宝的繁华盛世、万国来朝;还有美女贵妃的霓裳羽衣,还有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边塞诗人;这些恐怕都是我们对唐朝的固有印象。而我们对于唐
朝的这些印象,都是停留在盛唐时期。很多人对于爆发于唐末的黄巢起义,可能知之甚少。!
今天,让我们重新回顾那段尘封在历史长河中的往事,走入唐朝末年,走近黄巢!
1、自古英雄出少年
黄巢出生于唐宪宗元和15年,即公元820年,在曹州冤句(今山东省菏泽市)一个盐商之家。家里世代贩卖私盐,多年积累,特别有钱,可以称得上是富商巨贾。
由于黄巢的家境富庶,从小就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可以说是饱读诗书而且还善于骑射,是一个文武双全之人!
黄巢天资聪慧,很小就会写诗。相传,黄巢5岁的时候,他们一家人在家中的庭院赏菊花,当时黄巢的爷爷提出来说:我们不如以菊花为题,每人写一首诗如何?。黄巢不假思索,当即就说了这么一句诗:“堪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赭黄衣”。他这话一说出来,黄巢的父亲听到之后,吓得够呛,要打黄巢!为什么?这句诗:自然天赐,赭黄衣,黄衣只有什么人可以穿?在唐朝的时候,黄色就成了皇帝的专用颜色,只有皇帝才有资格穿黄色的衣服,其他人都没有资格穿。黄巢说赭黄衣,那岂不是有反心吗?所以说他的父亲就很生气,就要教训他。!
然而黄巢的爷爷跟黄巢的父亲说:“这小孩子不懂事,可能有些胡说八道,你再让他重新做一首诗不就得了吗?”于是,黄巢又重新做了一首诗,这首诗是这么说的: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你看,他年我若为青帝,说明黄巢从小的时候,就有很高远的志向,大有“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气概!真应了那句“自古英雄出少年” !!
长大以后,黄巢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到当时唐帝国的首都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他当时考的是进士科,考了几次都没考中。因为当时唐朝科举进士科不好考,整个唐朝290年,科举进士科考上700来人,平均一年也就两个半人。可见那时要想登科及第,真是难于上青天!
唐朝的科举制度,不像后来宋朝以后的科举制度那么完善,很多考中科举的状元,榜眼,探花都是关系户,都是内定好的。谁当状元,谁当榜眼,谁当探花,都是暗箱操作,事先内定好的。相传,当年大诗人杜牧参加科举考试,他的老师去给他走后门,向主考官要名次,那主考官说:状元,榜眼、探花都有人选了,杜牧的老师说:那就给我排第五吧。这个事件,足以说明当时的科考弊端!
黄巢家里虽然有钱,但是,商人在古代地位很低,和政治门阀家族不能相提并论,想要成为天子门生,入朝为官,实现阶层跨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他几次科考都名落孙山。
考科举没有考中,理想无法实现,他当时愤恨,惆怅,不满,诸多情绪交织在一起,他写了这么一首诗,《不第后赋菊》,这首诗很有名,诗是这么写的: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首诗我们是不是很耳熟?尤其最后那句,满城尽带黄金甲!前些年,有一个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就是来源于黄巢这首诗。黄巢在这首诗里,表达了他对当时唐王朝制度的不满,以及自己日后要要大展宏图,成就一番雄伟志向的远大理想和抱负!
黄巢科举没考中,没有当上朝廷命官,他不得不继承祖业,干他的老本行—-贩卖私盐。
我们撇开黄巢贩卖私盐不说,先介绍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因为很多人对唐朝了解,更多是停留在盛唐阶段。尤其是,现在很多影视作品,只要拍唐朝必拍盛唐,大唐盛世繁华。对于唐朝末期的混乱、衰败很少涉猎。
不错,唐朝在他的前期,的的确确是一副太平盛世,万国来朝的景象,白居易的那首《霓裳羽衣舞歌》就描绘了盛唐景象!然而一场安史之乱让盛唐的神话彻底破灭了。
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就再也没有了贞观之治的政治清明,再也没有了开元盛世的那种万国来朝。取而代之则是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朋党之争的衰退的局面!
2、藩镇割据
唐朝后期,藩政割据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实际上,在唐玄宗时期,为了对抗边疆的游牧民族政权,唐朝在边疆设置了10个藩镇,10个节度使,被称为十节度。这十个节度使,全部都是选那种番将,或者说,那种没有什么门第、高贵出身的悍将来担任节度使。
当时,唐玄宗在设置节度使之后,将权力下放,节度使掌握着这个地方的军权、政权和财权。那么后来,节度使为什么会做大做强,有它的社会背景。因为,唐朝早期是实施府兵制的。因为,军田制被破坏,土地兼并严重,进而导致腐败无法解决。很多军户、民户,都沦为了没有土地的流民。最后,这些流民为了自己的生计;同时当时的唐朝政权,也需要与边疆的少数民族政权对抗,这些原因促使国家的招兵制度,开始由府兵制转为募兵制。这些流民都可以参军。我们看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张小敬就是第一批募兵。
募兵制和府兵制有很大的不同,府兵制的这些府兵,打仗的一切物质需要,诸如兵器、战马、盔甲、钱粮都得自己自备;而募兵制的募兵,你当兵只出一个人就行了,这些个兵器、盔甲、战马、粮草全都是由国家来提供。然而,当时朝廷也没有那么多钱去养募兵,导致养兵的费用,就由节度使自己来承担。节度使为了能够养兵,就掌握了地方的财权,这样导致了藩镇势力逐步扩大,一发不可收拾,最终在公元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
史之乱爆发之后,唐朝就不得不去平定叛乱。但因为,当时朝廷已经没有什么中央军了,那么他平定安史之乱,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利用其他的藩镇,来打安史叛军;要么让其他的地方官和地方豪强,招募兵来攻打安史叛军。
你想想,让这些地方官和地方豪强,招兵买马来替唐王朝打叛军,你得靠什么?唐朝皇帝得给他们好处,这好处是什么?无外乎就是钱和权。唐朝皇帝肯定是没有钱的。!那就只能干啥呢 ?只能给权力、给职务。!给他什么职务?给他什么权利?就只能封这些地方官和地方豪强为节度使。!!!
于是,安史之乱的时候,内地就开始设节度使了,安史之乱之前,唐玄宗开元天宝的时候,还仅仅是边境设节度使,内地没有。结果,平定完安史之乱以后,就造成了遍地都是节度使了。!
这些节度使有的是在镇压安史叛军过程中,所崛起的一批野心家;还有的就是那些被招安的安史余部。因为安史之乱的平定,并不是唐王朝的军事力量消灭了安史叛军的有生力量,而是最后,与安史的余部达成了妥协,这些安史的余部接受了唐王朝的招安,最后洗白了自己,又成为了正儿八经的唐朝藩镇。
那么,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就出现了一个藩镇割据的局面。那么当时,这些藩镇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实际上,自己都是一个独立王国,然后这些藩镇节度使,也都根本就不向朝廷缴纳赋税,节度使死了以后,节度使的位置大多也都传给儿子、传给亲属、传给部下,根本就不认你朝廷的任命书和委任状。
然而这些藩镇也不是铁板一块,不同藩镇对于唐朝朝廷的态度也是不同的。
比方说江南的藩镇,相对来说比较忠于朝廷。再加上此前,因为隋朝已经挖好了大运河,所以说江南的藩镇,还都通过大运河把一些钱粮、赋税向长安输出,给朝廷缴纳赋税。这样唐王朝在安史之乱之后,又维持了140多年。那么在山东、河南,包括在西北、西南的这些藩镇,他们对于唐王朝的态度就是首鼠两端,忠诚度不是很强。
如果李唐皇帝给他们的好处多,他们可能就效忠李唐皇帝。如果李唐皇帝给他们的好处少,他们就有可能会叛乱。
当时,比较铁杆的跟李唐王朝不对付的,就是河朔三镇:卢龙镇、魏博镇还有成德镇。因为,这些都是安史叛军的旧部,河朔三镇都到了什么程度,安史叛乱都被平定了六七十年了,河朔三镇的老百姓一提到安禄山,史思明,还尊称他们叫二圣呢。!人家根本在心里头,就不认同你李唐王朝,这就是藩镇割据。
那么除了藩镇割据,唐朝后期还有哪些毒瘤隐患呢?请看下期:宦官专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