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城墙都是绕城一圈吗?古代攻城士兵不怕死吗?我们从影视印象中的古代攻城战场面,就是大军在城下一摆开,然后就扛着梯子发起冲击,直接攀爬攻城了。
然而实际上却不是这么一回事!
攻城战,是古代战争中最复杂的体系化战斗,也是古代的将帅们不得不面对,又要尽量去避免的军事行动。
自古以来打仗避免不了攻城,然而攻城战无疑是所有战斗方式中伤亡最大的一种。因为敌军居高临下,滚木擂石、沸油金汁如雨一般地在城头直泼下去。使得攻城方的百战悍将与精兵劲卒们,往往就会丧生在了一个普通民伕或杂兵手里,这种事在攻城战时,就常有发生。
所以,大多数的将帅都会选择野战歼敌,而以攻城为下。
本文讲一讲古代战争中的攻城战是怎么展开的。
既然攻城战很难打,那么城池可以绕过去吗?
答案是:很难绕!
首先,千军万马的大部队行军,必须要沿着水源走,否则断了水,那就会不战自溃。
古代城池都是依照地形与道路筑成的,山区城池都是沿溪沟走向,筑在山隘上,正好卡住通路。平原的城池都是沿河流走向,也是筑在绕不过去的必经之路上。
如果非得要绕,那么少量的步兵与轻骑确实可以带足食物储水,选择从小路绕过很多城池,但大部队这样干,万万不可行的。
而且这样一来,得用大车装载的后勤辎重却绕不过去,如果没有了后勤辎重,光是战斗部队绕过去了,那么无论这支部队战斗力有多强,结局就是全军覆没。
古代一万人马的兵力,一日要消耗多少粮食?
参考《练兵实纪》,戚继光曰:“今每辎重车营可供一万人马三日之食,出门之日,各兵再自带干粮三二日,计虏出入,亦足用矣。故而师行常饱,而敌忾不销,全赖于此。”
明军每辆辎重车配8匹骡子拉拽,每车重二千斤,载粮12.5石。每营八十辆,共计载粮1000石。
明制一石,折现代150斤,1000石就是15万斤,可供一万人马的食用三天。
那么,明军一万人马的一天要消耗米、面、豆等粮食,就是5万斤,即25吨。
- 还尚未计算马匹所需草料与人马饮水。
所以,如果绕城而过,就会失去后勤。凡是失去了后勤的军队,都是要覆灭的。
战例一:
大唐名将薛仁贵征吐蕃,自己亲率骁骑急进,留副将郭侍封守护辎重大营。而郭侍封欲与薛仁贵争功,也率留守兵力冒进,结果让吐蕃军袭取了唐军辎重营,切断了粮道。唐军后路断绝,20万精兵一下就崩溃了,任薛仁贵有盖世之勇,也无力回天!
战例二:
诸葛亮派马谡守街亭,马谡擅自违反了诸葛亮预定应当道据城断路的方略,弃大路而率全军上山。
就这样,大路是畅通的,但魏将张郃也决不会放过山上的马谡军,非得攻下山头,全歼了这股蜀兵,魏军才能继续前进。
因为,如果放任蜀兵占据山头,那么魏军的后勤交通线就会随时山上的蜀兵被切断。后路一旦断绝,魏军也必定会溃败!
由此可知,古代战争中横卡在进兵道路上的城池,是必须要攻克的,而绝不可绕过去。
那么怎么攻城呢?
首先要扫清城池外围,保证周边至少五六十里范围内没有敌人援兵。
兵法曰:十则围之。
攻城方的兵力,如果不能十倍于守城方,至少也得四倍于敌,这样才可先围后攻。
第一步:肃清守城方设在城外的堡寨。
守城必立寨,指的是城池防御体系并不仅仅只是城墙防御,深沟高垒,在离城四至五里处,深沟高垒筑起营寨,内置精兵,与城池形成犄角之势。如果在大平原上,则距城三四十里范围内,也会择地筑军寨。
这样的防御体系,使敌人大军无法在城下从容展开。
- 敌军攻城,我城外堡寨之兵击敌之尾,使敌军无法全力攻城。
- 敌军回师攻寨,我城内之兵出击,攻敌之背,使其无法全力破寨。
所以,若要攻城,首先就要一一拨除敌军设在城外的屯兵营寨。
战例,《三国志·典韦传》:
吕布趁曹操讨伐徐州时袭取兖州,占据濮阳城,并在城外广设别寨屯兵。曹操欲反攻濮阳,决定夜袭,先破离城四十里的一处吕布军寨,曹军半夜出发,激战至天明时破寨,不料吕布亲率援军赶到,反而三面包围了曹操,于是曹军陷入了一天一夜的苦战中。
此役,曹操险些全军覆没,幸亏典韦应募选锋,率突击队陷阵,反复冲杀,振作了曹军士气,自凌晨战至傍晚时,吕布撤围,曹操才得以逃出生天。
但是拔除城外军寨据点的作战行动功亏一篑,失败了!由此,曹军无法围城,一时也无法攻克濮阳。
只有肃清了敌军城外的营寨,才能进入下一步的围城行动。
第二步:摸清城池周边六十里范围内的敌情。
为什么是六十里?
古代军队,大军一日正常行军四十里,急行军速度就是六十里。如果轻骑奔袭,则可达百里。但是,敌军的轻骑对我方大军构不成威胁。
所以,只要六十里内的敌情摸清了,我方就有足够的预警时间,足以保证我大军侧翼和后方不会受到突然袭击,而出现措手不及的情况。
围城。
当城外敌军肃清,周边六十里敌情明了,这样攻城大军才能开始围城。
围城怎么围?
大军并不是直接驻在城下,而要分成两部分:一部为攻城兵力,一部则为机动兵力。
为什么要留出机动兵力?
屯兵于敌坚城之下,城未攻克而敌人援军大至,这就叫腹背受敌,自古为兵家大忌。
所以机动兵力至关重要,这是为了防止敌军援兵,准备阻援与打援。
攻城兵力并不是马上就可以攻城了!
首先要在距城池五里外,选择营地扎营。五里的距离,是为了防止城内敌军出城偷袭。
先防守好,才能转入进攻!
诸军营地选好,便要伐木,立栅,挖壕沟,这叫“结硬寨、打死仗”,都是繁重的体力活。
由此,部队又要分成两部:
一部与辅兵民伕一起伐木挖沟筑营;
一部披甲执兵,列队待战,预防城内敌军出击突袭。
兵法上的奇谋妙计,只止于中军帐内,等到计谋决策出了中军、化作了军令,下达到基层部伍时,全是一刀一枪的厮杀,与扎扎实实的体力活。
围城的部署,有四面包围与围三厥一。
围三厥一:就是故意留出一面,隐蔽伏兵,引诱敌军突围。等到敌军突围时,伏兵杀出,野战歼敌,这比攻城省事得多。
制作攻城器械。
当攻城部队营寨驻扎好,防御安排妥当后,仍然还不能直接攻城,得制作攻城车、撞车、云梯等攻城器械。
这些东西,是由随军工匠完成的。
《六韬》:每万人规模军队,必配工匠三百人。
工匠的任务,就是在每次战斗结束后,为大军修补铠甲,打磨激战后遭破损的兵器,制作攻防器械,比如攻城车、投石机、组装床弩等大型军用器械。
这些东西体积庞大,无法以成品状态随部队行军。
只有要用时,才由工匠制作组装。
而以上这些攻城准备工作全部完成,快则三五天,慢则须十天半个月。必须诸事皆备后,才能发起攻城行动。
说到这儿,就明白了一件事:
三国时,诸葛亮大意失街亭,司马懿率重兵长驱直入,而当他面对诸葛亮在阳平城摆下的空城计,为何不立即攻城?
并非司马懿不想攻,实在是不能攻!
因为攻城并不是想攻就能立即攻的。当时蜀军主力去向不明,周边情况不清楚,司马懿决不会屯兵城下,然后冒着后路被截的危险,去进行攻城准备的。
《百战奇略》:魏延等率蜀军主力东出,司马懿督魏军约二十万西进。由于行军路线不同,使魏蜀两军错道而过,魏军就直扺了诸葛亮亲驻的阳平城。
而诸葛亮在城内的兵力,并不是演义小说中的二千老弱,而是甲兵一万。注意了,那是诸葛亮的中军驻地,城内甲仗军械粮草充足。
攻城战的展开步骤。
攻城的第一步,首先是填壕沟。
城池都有护城河或壕沟,不填平,攻城部队就无法直抵城下。
而填壕时,一定会受到城头守军的弓弩射击。这时候,攻方的攻击器械,如攻城塔、投石车等,就要对城头实施“火力压制”,一般来说,攻击方兵力倍于守方,一定能打得城上守兵不敢露头,从而保证填壕成功。
壕沟填平后,还要破拆城下的羊马墙。羊马墙是一种重要的城防体系,必须攻克才能登城。
待羊马墙拆除,城下守军被歼灭或驱逐,攻城部队抵达城下,发起攻城行动。
这时候,就是攻城锤、攻车、云梯等大型攻城军械上场了。
第一波登城攻击的是什么部队?
很多小说中,描述了金军、元军、及农民军、清军攻城时,会驱赶抓来的民众当炮灰,填壕登城,这是惨无人道的!
而自春秋到汉唐,在中原王朝武功鼎盛时期,讲究师出有名,吊民伐罪,正规军队是万万干不出这种残暴之举的。
以汉军为例,攻城突击队,必然是精锐的选锋。第一个登上城头的,就是“先登”之大功!
《三国志·甘宁传》所记载的东吴破皖城之战,吴军发起总攻,甘宁为“升城督”之职。这个职位,就是登城突击队的前方总指挥。
原文:“宁手持练,身缘城,为吏士先,卒破获朱光。”
由上可知,甘宁这个升城督,还是个亲蹈白刃、身先登城的突击队长。而他手持的兵器,就是“练”。
练者,链也,应该就是铁链流星锤。《三国演义》连环画,就直接把“甘宁手持之练”绘成了链锤,也是很应景的。
- 下图为笔者所绘,手痒难忍,自娱自乐一个。
先登与陷阵,在汉朝军功中名列第一。普通士卒立下先登之功,必定会得爵授官。
用云梯与攻城车实施登城攻击,兵法上叫“蚁附登城”!
一般仗打到了让敌军逼近城下,实施“蚁附登城”时。说明城外已经再无援兵,城池也已经是孤城了。
这时候,大多数守军的意志都会崩溃,再无战心。
而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能坚守下去,力战不屈,并能保城池不失,战至最后一兵一卒的。比如张巡守睢阳,阎应元守江阴,那就都是名垂青史、为后人倍加敬仰的千古名将了。
蚁附登城攻不下怎么办?
那就要上各种各样的手段了。
如果城池附近有大河湖泊,会出现筑坝断流蓄水,然后掘堤用大水灌城。
也有最简单粗暴的一个攻城办法,就是强行在城下筑“鱼梁道”,用骑兵攻城。
鱼梁道:就是士兵推着顶上带有防盾的独轮车装载沙土袋,用几十万、上百万只土袋,在对方城下堆出一个能直达城上的大斜坡,然后步骑直接从斜坡冲上城头。
战例:隋炀帝大业九年,伐辽东之战。
辽东城久攻不拔,炀帝遣人造布囊百馀万口,满贮土,堆于城下,积为鱼梁大道。道阔三十步,高与城齐,使战士登而攻之。
又作八轮楼车,高出于城,夹鱼梁道,俯射城内。
这儿重点聊一聊“穴地攻城”,就是掘地道攻城,这是个土木工程技术的精细活。
掘地道攻城,并不是通过地道向城内输送兵力!
如果用地道运兵,那么受限于通道狭窄,运进去的兵力有限,还不够被城内守兵砍的。
正确的穴地攻城,是把地道挖至城墙脚下,挖空墙脚,使城墙崩塌,然后我军突击队从垮塌处攻入城内。
战例:南北朝,高欢攻邺城用的就是“穴地攻城”之法。
公元532年,正月。
举义兵以来势如破竹的高欢率军包围邺城。然而邺城大而坚固,城墙高厚,城内之兵守御之志非常坚定。高欢若是强攻,势必让起事不久的义军伤亡惨重,挫伤了兵心士气,从而影响大局。
于是,高欢放弃了强攻,决定用“穴地攻城”之法克城。
攻城地道怎么挖呢?
挖地道当然不能大摇大摆的挖。否则,一旦让城上敌军发现,敌军会以地道攻地道,或灌水淹地道,或纵火焚烧,有的是办法让你挖不成地道。
所以,欲用穴地攻城之法,首先就要在城外挖壕沟、筑土垒围城。
这样做目的:
一则让城上敌军习惯了城下的大动土木,从而产生麻痹。
二则用围城堑壁挡住城上敌兵的视线,以掩护挖掘地道的行动。
更重要的是,还要由“专业人士”选择挖掘位置,勘察水土,不要一挖就挖出了地下水,那就白忙活了。
由此,高欢的大军在邺城的城外开挖起地道,一直挖到了城墙脚下。
然后,运入大量的干燥圆木,以木柱支撑地面,一边逐渐扩大地穴,一边以木柱支撑地面,使其不提前发生塌陷。
待洞穴扩大至足以崩塌城墙程度时,便在洞内堆积引火与易燃之物,然后点火焚烧,而要在氧气不足的地道内燃起大火,古人也是自有解决办法的。
当大火燃烧、烧毁了支撑的木柱后,不堪城墙压力的地面就会立即塌陷。如此,再坚固的城墙,也就随之崩塌了。
高欢就是用这种方法攻克了邺城!
众所周知,古代的城墙,埋入地下的墙基也是很深的,而要在不惊动敌军的情况下,把地道秘密地挖到城墙地基下方,这是一项必须先行精确筹画、然后精密计算过之后的、系统性的专业工程。
总结:由此可见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同样是一个复杂的攻防体系。而决不是人手一把刀、一杆长矛就能组建成军队,还能打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