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父母贷款把自己害了!父母以我的名义贷款谁来还债?如果您以父母的名义贷款,那么还款责任应该由父母承担。如果您没有按时偿还贷款,那么银行可能会采取一系列的追偿措施,包括但不限于电话、短信、律师函、起诉等。如果您无法按时偿还贷款,可能会对您的信用记录产生负面影响,并可能导致您无法获得其他贷款或信用卡。
如果您认为自己已经成年,并且有能力承担自己的责任,那么您可以考虑与父母协商,制定还款计划,并努力按时偿还贷款。如果您无法按时偿还贷款,那么您可能需要寻求法律帮助,以避免承担不必要的责任。
近年来,商业银行、小贷公司等信贷机构“借名贷款”纠纷频发,借名贷款具有欺骗性、虚假性、隐蔽性等特点,容易造成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管理等程序虚置,给信贷机构的贷款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在借名贷款法律关系中,存在贷款人、名义借款人、实际用款人、担保方等多个主体,法律关系复杂,如何预防和应对借名贷款问题,是很多信贷机构非常关心的问题。
就借名贷款,经常有信贷机构向笔者咨询以下问题:
对于借名贷款,是由名义借款人承担还款责任还是由实际用款人承担还款责任?
担保的效力是否会受到影响?
信贷机构如何有效防范借名贷款?
出现借名贷款后信贷机构应如何应对?
接下来,笔者通过本文对上述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什么是借名贷款?
一般来说,所谓借名贷款是指实际用款人因各种原因不能通过正常程序在信贷机构获得贷款,从而采取借他人名义在信贷机构获取贷款,借名贷款的基本特征就是名义借款人和实际用款人不一致。借名借款通常由名义借款人以自己的名义、证件办理贷款,名义借款人与出借人签订借款合同,待出借人放款后,名义借款人再将所借款项交由实际用款人使用,并由实际用款人直接或间接归还借款,具体表现为多户贷一户用、多人贷给企业用、甲借乙用、信贷机构内部员工自己用或亲属用等。
信贷机构普遍存在借名贷款的问题,借名贷款在农信系统的农户联保贷款中尤其普遍。借名贷款产生的原因多数是由于实际用款人自身不符合贷款条件所引起,实际用款人由于自身不符合贷款条件或者为了获得更多的贷款,为了获得贷款以名义借款人的名义申请贷款。当然,实践中也出现过部分银行为了完成贷款任务或增加还款保障或者规避授信审批权限,要求实际用款人寻找名义借款人出面申请贷款的情形。
在借名贷款法律关系中,一般存在四方主体:贷款人、名义借款人、担保人、实际用款人,具体见下面图示。在实践中,名义用款人也可能会给借款提供相应的担保。现有法律并未对借名贷款行为作出具体的规定,实践中对于借名贷款如何处理也存在一定的争议。
二、借名贷款应当由谁承担还款责任?
1、目前的主流裁判观点
目前实践中的主流裁判观点认为:
1、出借人和名义借款人签订借款合同,实际交由第三人使用的,根据合同相对性原则,名义借款人为借款合同的相对人,应由名义借款人承担偿还责任。
2、如果名义借款人向出借人披露了实际使用人,各方的真实意思表示仅为借名义借款人的名义,名义借款人并不实际参与借款关系的履行活动,也不享受借款活动的利益的,应认定实际使用人为实际借款人,由实际使用人承担偿还责任。
三、借名贷款的防范及处理
借名贷款风险极大,根据合同相对性原则,一般无法要求实际用款人还款,一旦相应借款逾期,由于名义借款人并未实际使用借款,名义借款人无论是还款意愿还是还款能力普遍都非常差,名义借款人往往还会强调信贷人员违规操作、恶意串通并拒绝偿还借款。该类案件往往案情复杂,还可能会涉及群体事件,信贷机构应给与必要的重视。
关于借名贷款纠纷的防范及处理,笔者有以下几点意见供参考,限于篇幅,本部分不做展开,今后会撰写专门文章:
1、完善规章制度,细化工作流程,通过业务流程控制有效控制相应风险。
2、加强员工培训及教育,规范员工操作,确保流程和制度执行到位。
实践中,部分员工缺乏合规及法律意识,价值观扭曲,应当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和培训。不能空有制度不落实,有了制度还需要落实,应当在执行层面下功夫,确保流程和制度执行到位。
3、减少贷款审批环节、合理进行授信。
4、建立更有效的考核和激励机制。
5、丰富贷款产品,积极利用科技手段。
6、建立分类处置、责任追究机制。
对于存量借名贷款,按照成因、形式及特点区别对待。争取通过补签协议等方式确立名义借款人及实际用款人为共同的还款主体,并取得担保人的认可。对于恶意欠债、拒不认账的,如涉嫌刑事犯罪,可积极与公安机构、司法机构进行沟通,追究相应人员的刑事责任。
如果发现在发放贷款的过程中,信贷业务人员违规操作,按照内部规定,该追责的一定要追责,涉及刑事犯罪的,移送公安机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