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找不到对象了怎么办?怎么说服她?当我们过了五十岁之后,儿女长大了,自己也等着抱孙子、外孙了。
可是很多家庭的发展,却不符合常理,儿女找不到对象的问题,频繁出现。
父母在一旁,干着急,可是儿女却表现得很淡定,或者连续去相亲,但一个都看不上。
漫画家朱德庸说过:“爱情最大的敌人是‘习惯’:习惯你的行为,习惯你的想法,甚至习惯你的长相。”
年轻人要去爱一个人,很大程度上是习惯和对方相处,习惯对方的言行举止。若是不爱,也是如此。
作为父母,发现儿女总是找不到对象,那就逼着他们改掉一些习惯,重新塑造自己,做“爱情”的主人。
01
不要“封闭自己”,主动表露自己对爱情的渴望。
很多人,喜欢不动声色地观察对方的一言一行,却不流露自己的心声。
社交场合,需要有“藏”的智慧,但是爱情不一样。
你什么都藏起来,别人没有义务透过现象看本质,反复猜测你的想法。
也许很多年轻人,性格很内向,但是可以通过友善的表情,借助微信等,进行互动。越善于表达自己,越能够获得爱情。
辽宁沈阳有一位小伙子小胡,因为是长途司机,生活的场所不固定,导致32岁了,还没有对象。
为了不让自己一直单身,他在货车上悬挂了一条横幅,表达自己找对象的急迫性,并且通过网络,广而告之。
果然,他找到了心仪的姑娘,然后更换了横幅——征婚成功了。
是骡子是马,拉出去遛一遛,亮个相,别人看到了,自然会多一些关注,自己的社交面也拓宽了。
02
不要“一直等待”,主动去接触有意向的人。
看过一个故事。
一位禅师,学了很多年的“移山大法”。
他学成归来之后,很多人很好奇,问:“禅师,表演一下吧。”
禅师说:“移山大法,很容易,人人都会啊——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大家顿悟。人是活的,山是固定的。你移动大山是不能的,但是移动自己是可以的。
很多年轻人,从小就养成了等待的习惯。
等父母送他去上学,等父母接他放学;等出考试成绩,等着父母帮忙找工作,等下一次考公……很多的时间,在等待中流失了。
人到了二十几岁,还等什么呢?你在等一个对象,对象也在等你。
也有一些人,遇到了有意向的人,但是彼此等待一次机遇,或者等几年,多赚点钱,再正式相爱。这都是错误的。
时间会改变很多东西,也会让等待的人失望。与其是等待中变成大龄剩女剩男,不如主动去找那个有可能变成恋人的人。
事实上,那些“漂洋过海来看你”的行为,最容易打动人,最容易获得爱情。
03
不要“怀念过去”,去拥抱未来的日子。
作家张小娴说过:“思念只是一种习惯,就习惯一下不去思念任何人吧。”
很多年轻人找不到对象,不是一次对象都没有找,而是经历一次失败的恋情,然后就沉迷在其中了。
觉得一个恋人被自己弄丢了,从今往后,世上就没有人可以取代他了。这是错误的观念,人哪能一棵树上吊死呢?
学校的恋情,某次工作中遇到有好感的人,随着大学毕业、工作环境的改变,过去的感情就弄丢了,没什么奇怪的。
“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单恋一枝花”,习惯了去怀念过去的东西,不如主动去迎接明天的东西。
人总要向前看,昨天的花朵再美,也会凋零。
把思维调整一下,思念留给明天,习惯性多思念一些亲戚朋友,分散开来,自然就会豁然开朗。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这样的道理,是永远都行得通的。
要这样想,你思念的人,已经牵手别的人了,还有什么意义呢?
04
不要“按图索骥”,建立灵活多变的找对象的条件。
在找对象之前,我们会设计很多的条条框框。
比方说,某姑娘,要找身高一米八、有稳定工作、有房子车子、父母都得有工作的男人,年纪比她大一点。
条件设计好了,但是遇到的人,不太符合,因而习惯性“否定”。
更多的家庭,一开口就会要求儿女,一定要遇到“门当户对”的人。可是,很多父母都没有搞清楚,什么是门当户对。
家庭的经济条件、地位、身世背景、学历等,组合在一起,就是“门当户小”。显然是狭隘的思维。
真正的门当户对,是两个年轻人都积极向上,敢于白手起家,摆脱原生家庭的控制和依赖。
拿着图纸去找千里马,多半会失望。善于变通,敢于打破常规,找对象就简单多了。
穷小子可以爱富家女,富二代可以牵手穷女人,他们都可以不要父母留下的财产,从零开始。
倒是那些好吃懒做的人,不管家庭背景如何,都别要,就算是“门当户对”,也不会有幸福的。
05
作家马克吐温说过:“习惯就是习惯,谁也不能将其扔出窗外,只能一步一步地引下楼。”
如果父母发现儿女有不好的习惯,也不要急着去改变,避免病急乱投医的情况。毕竟,找错了对象,比不找对象更麻烦。
最好是,用新的习惯去取代旧的习惯,从而达到人生“积极向上、全新”的目的。
主动表达自己、主动去看望喜欢的人、把思念留给将来、设定宽松而既定的择偶条件,好的爱情,也会如约而至。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真爱无模式,只要有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