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让子女心寒的三种老人!老人缺德的10个表现,过去人们总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认为老人是一个家庭的核心骨,能凝聚一个大家庭的力量。这句话诚然不假,可很多人忽略了一个前提:那就是老人的德行如何。
老人无德,影响三代
俗话说:“老人有德旺三代,老人无德毁三代。”
这里面就强调了“德行”的重要性。一个有德的老人往往掌握了家里的话语权,大家都愿意听她的话,她的存在便是家庭的福祉;反之,一个无德的老人,不光遭人嫌弃,还会影响家庭其他成员的三观。
心理学上有个叫“代际传承”的名词,它指的是家族长辈有意或者无意间将自己的行为以及思维方式传递给后代,甚至是下下代,以至于他们在某些情况下身上总会出现长辈的“影子”。
例如,如果经常跟喜欢斤斤计较的长辈们一起过日子,你的思维方式受到长辈的影响,之后也变成跟他相似的人。
当然,也有部分人的反抗意识比较强烈,认为这种品质不好,所以拼命想要逃离,为了避免自己变成那样,用极端的方式来展现,故意变得大方、无所谓,其实内心异常纠结,个性变得扭曲。
所以你看,老人的品行影响子女,子女又传递给下一代,代代传承是一个家庭的特色,我们大部分往往终其一生都难以跳脱出原生家庭给予的教育。
从这也能理解出老人的德行对一个大家庭兴旺的影响力。
家里有四类老人,往往会令子女苦不堪言
1、为老不尊的老人
在大家的印象中,谈到老年人的形象,一般都是德高望重,把品形看得很重,待人有礼,处事有规矩,又疼爱晚辈。
可并非所有的老人都是如此,近几年来看到过好几次“老人街头碰瓷”“老人因年轻人不让座打人”“老人咸猪手”等新闻。
一次次又一次突破底线,但很多人因为忌惮“尊老”这顶大帽子,不敢反抗老人。
尤其是家里的子女,受传统家庭观念的影响,总觉得长辈的身份比较高,儿女不能越级顶撞、质疑长辈,要对他们言听计从,不然就是不礼貌的行为。
再加上被血缘关系捆绑,以至于子女们很多时候无法坚定立场,只能小声表达自己的想法,不好意思去纠正老人的错误,结果助纣为虐,全家人都苦不堪言。
2、“双标”的老人
这类老人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我把你们养大,你现在孝顺我是应该的。
实际上他们教育孩子时,也没付出多大的精力,年轻时对子女的生活不管不顾,只顾着自己享乐,如今等子女们长大闯出自己的生活和事业了,又来用道德的标准要求子女养老。
摊上这类老人,子女往往也会受不少委屈,可苦于舆论的压力,很多人不敢反抗,就怕落个“不孝”的名义,最终惹出很多事端。
3、“重男轻女”的老人
例如《都挺好》里面的赵美兰,她就是典型地被原生家庭“重男轻女”思想迫害,又反过来破坏女儿成长的母亲。
赵美兰从小是在父母的”冷眼“中长大,即使已经成家还是要当“扶弟魔”,把省吃俭用的东西补贴给娘家的弟弟。
后面有了女儿以后,她不但没有更疼女儿,弥补自己童年时的遗憾,反倒走上了父母的老路,同样出现“重男轻女”的思想。
大儿子想出国留学,她可以卖掉女儿的房间来筹钱;二儿子经常啃老,伸手向自己要钱,她二话不说就偷着补贴,可偏偏对女儿不管不顾,甚至要求她放弃学业。
从小就受尽冷落的女儿,性格变得异常刚强,一边说着要逃离母亲的阴影,可行为举止又受母亲影响很深。
其实,重男轻女在如今的年代也依旧存在,特别是在某些地区,甚至有“生儿子就给多少钱”的传统,这种狭隘的思想同时伤害了男孩和女孩。
男孩在全家人的宠爱中长大固然幸运,可长远来看,他们容易成为“巨婴”,做事没有主见和头脑,不能吃苦又自私,出了社会以后难以生存。
而女儿在冷眼中成长,往往不得不被迫坚强,表面上看着听话能干,实际上内心早已千疮百孔,对亲密关系丧失希望,未来可能难以对别人建立信任感。
4、不懂体谅的老人
这类老人总觉得年轻人就该多吃点苦,压根没想过孩子们到底在过什么日子,平日里很少过问孩子的生活和事业。
可等到需要子女出力的时候,就立马打电话让对方赶紧回来,不是要钱就是要子女陪着,完全不懂得体谅年轻人生活的压力,只顾着自己的一时快乐,导致子女们常常也苦不堪言。
其实,一个大家庭最重要的互相体谅,年轻的子女懂得体谅老人的辛苦和不易,平时尽量多抽出时间来陪陪老人;老人同样也要尊重子女的工作,平时可以多关心一下他们,理解他们有时候因为工作不能时刻陪在自己身边。
这样才能感受到一个家庭的温暖,才能让一个家庭更加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