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旅行,在路上遇见最真实的自己。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描写人物景物的句子,关于人和景物的摘抄段落,感兴趣的小伙伴不要错过了,一起来看看吧。
1.笑声像泛滥的波涛向四周充斥着。
2.月亮在高空,星光灿烂、琴声悠扬!!
3”随即他露出了令人无比宽心的笑容。这种笑容世间少有,仿佛贮藏着无尽的理解和善良,留给你永生难忘的印象
4.湖上泛起一片青烟似的薄雾,远望微山,只隐约辩出灰色的山影
5.麦穗托着夕阳,晚风卷着一串一串细碎的光,叶子片片转身,翻起了黄昏
6.山风微微,像月光下晃动的海浪,温和而柔软,停留在时光的背后,变成小时候听过的故事。在遥远的城市,陌生的地方,有他未曾见过的山和海。
乌镇的韵味
乌镇很美,所以我的奶奶选择在那里养老。
奶奶的房子是一幢普通的黑瓦白墙的两层小楼,楼下是一个小茶厅,潺潺溪流静静地从宅前流过,映出天空中的云卷云舒。奶奶说她喜欢芭蕉叶,所以在屋前种了棵芭蕉。在乌镇的轻柔和风中,芭蕉依水而立,宽厚的叶片随风飘荡。
小时候因为父母工作,所以我跟着奶奶生活。幼儿园放学后,便会和一众小伙伴在河边嬉戏。那时候乌镇很安静,河水中只浅浅映出孩童的稚影。我胆子小,不敢下河玩闹,就坐在河岸边的青石台阶上,看河流亲吻我的脚丫。而奶奶就坐在不远处的茶厅里,品着茶,微微笑看着手中的书本,时不时抬头望望我。芭蕉叶也在这静谧中静静摆动,在溪水中摇曳出一串绿影。这时,不知哪个伙伴掬一捧水,把我淋成了落汤鸡。我并不恼怒,却好似忘记了胆怯,也跳下水去与他们打作一团。泠泠水声,盈盈笑语,构织成别样的韵味……
我就这样在奶奶的呵护、河水的亲吻和芭蕉的陪伴下,度过了愉快的三年。
快要上小学了,父母要把我接到重庆。在镇上小小的车站里,奶奶抚摸着我的头,眼中好像闪烁着泪光。她一遍一遍叫着我的名字,叮嘱着一切事务,临走时,还塞给我一大包糖果。奶奶以前很少给我糖吃,说怕坏牙,看见我偷吃还会狠狠教训我。我那时还小,不知就里,抱着奶奶哇哇大哭,也不知道悲伤些什么。
终于上了火车,听着刺耳的鸣笛声,看着铁轨、奶奶和乌镇一点点退去,最终朦胧不见,我又哭了起来。不久,便在抽泣声中睡着了……
重庆很大,很繁忙,学习也很紧张。我迅速地融进了这个都市,有了新环境,有了新朋友,有了新学校。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与新奇中,我的心灵也仿佛停留在这个灯红酒绿的都市里。童年的乌镇、奶奶的呵护、河水的亲吻和芭蕉的陪伴,仿佛离我越来越远……
初二那年,老家传来消息——奶奶病逝了。于是,离开了近八年的我,再一次回到了乌镇,尘封八年的记忆,又一次被打开。
这时候的乌镇已经成为了著名的旅游景点。街道上游人如织,街边小楼的黑瓦白墙似乎都被翻新了一遍,沿着满是游船影子的河流,一路都是五彩斑斓的店铺。在人流中走了好久,才见到奶奶房前那棵芭蕉树。屋中仍然是干干净净,茶厅的几案不染薄尘。妈妈让工人收拾着奶奶留下的东西。“奶奶的墓呢?”我问道。父亲指了指那棵芭蕉,“你奶奶要求把骨灰葬在那里。”站在芭蕉树的阴影下,想到和奶奶从此阴阳两隔,我蓦然有些无助。但抬头看看芭蕉树上的叶子,叶片厚实丰满,像一道绿墙,足够为喜欢宁静平和的奶奶挡住这尘世的风雨和喧扰。突然又觉得安心了——就让这芭蕉陪伴着奶奶,永远活在过去的乌镇吧……
回家的路上,渐渐明白:不管是儿时的宁静,还是眼前的繁华,乌镇的韵味,对我来说,永远是那黑瓦白墙的小楼、碧绿的芭蕉、潺潺的溪水和那一位慈祥的老人……
点评:这是一篇初中优秀的抒情散文,小作者是我五年前的一个学生,孩子当时写这篇文章时,是在“奥杯赛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的现场,也因为这篇文章,获得了当年的奥杯赛一等奖。
我问过她,当时写这篇文章时的心境,她很老实地告诉我:“老师,我的老家是在乌镇,但印象已经不深了,包括爷爷和奶奶,只有那棵老家门家的大芭蕉印象很深,因为重庆很难看到!”
我很喜欢这篇文章,因为芭蕉的缘故。最重要的是本文很巧妙的把芭蕉这个“环境氛围”与文中重点描写的对象“奶奶”有机的融为一体,写“环境氛围”如写人,写人如写“环境氛围”。“人”和“环境氛围”的特征在回忆中形成了重叠效应,于是“环境氛围”就显得不多余,且起到了相应的作用。
这远比某些同学为了增加文章的描写,牵强附会的加入“环境氛围”,使“环境氛围”几乎与文章的“主材料”形成两篇独立的文章要高明得多。
写景如人,写人若景,这便是作文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