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茶属于什么茶?为什么喝岩茶看不起别的茶?以岩茶的市场占有率来说,大多数喝茶的人听到所谓“茶圈鄙视链”的第一反应,要么是义愤填膺,要么是嗤之以鼻,亦或需要打开百度好好了解一下,再作批判。只有少数的资深爱好者陶醉其中,自尊心又一次得到了满足。
武夷岩茶作为六大茶类中不那么出名的乌龙茶中的闽北乌龙的分支,就这个头衔来讲,说它是茶中小喽啰,一点儿也不为过。说是说大红袍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说白了,论清香,有绿茶鲜爽?论甘醇,有红茶甘甜?论内质,有普洱深厚?论高香,同是乌龙茶的铁观音和凤凰单丛也表示不服;论养生,老白茶表示Ta只是个弟弟……
在产量、树龄、海拔、知名度、历史悠久程度没有一个能拿得出手的情况下,岩茶凭什么呢?
在此之前,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共同的认知——所有的茶类在生长环境和工艺达标的情况下,都是出好茶的,这些好茶在外观、口感、香气、滋味上各有标准,各有所长。所以所谓“茶圈鄙视链”的顶端是岩茶,是个相对主观的论调,只对提出者与赞同者有效。那么,作为其中的一个赞同者,我说说我的主观看法,可能有点泛,大家将就看——
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既然是饮料,最重要的那得是口感。武夷岩茶的外观是拿不出手,但胜在好喝啊!对对对,其他的茶也好喝,但岩茶变化多啊!就品种来说,武夷山本土名丛有记录的多达上千种,经过历史淘汰、遗留下来的也有几百种,加上茶科所培育的、外地引进的,比之国内任何一个茶产地,那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品种多,口感的可选项自然就多了。
再说工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红袍制作技艺,是所有茶类中最复杂的工艺,这个没有之一。了解岩茶的人大多都知道,在武夷山,不同的天气、不同的山场、不同的火工、不同的制茶师做出来的茶是不可能一样,就是以上所有条件相同,去年和今年的茶也不太可能一样,工艺所产生的变化,并不亚于品种的多样性,
说到多样性,那就不能不提大红袍的拼配了。按照斗茶赛的标准,获奖的大红袍一般拼配的品种不能少于六个,要有香、要有水、要有韵,除了工艺到位,还不能让人喝出来是拼的哪些品种,可以算是把岩茶的变化给玩出花来了。
每个人判断一泡茶品质好坏的维度可能并不一样,但我们形容一泡茶的特征大多数以香气为主。香气,是基于茶叶中芳香物质(VFC)所组合的外在体现。不同的茶香,实际是不同芳香物质以不同浓度的组合,表现出的各种香气风味。基于工艺的因素,经高温炭焙过的岩茶通过高沸点的激发,使茶叶中的芳香物质,诸如苯甲醇、苯乙醇、茉莉酮和芳樟醇等得到展现;迄今为止,已分离鉴定的茶叶芳香物质约有700种,而岩茶所具备的就有600多种,在香气的复合程度上,那可是当仁不让!
就这么讲,岩茶的口感,拥有无穷的变化。是的,我的论点只有一个——变化!
往大了说,中国茶与外国茶的区别,也不过变化二字。不同于中国茶的多样性与仪式感,外国人更注重茶叶的方便性与稳定性,所以出现袋泡茶和瓶装茶也就不奇怪了。然而在我们国家,如果有人说喜欢喝茶,并且每天一杯立顿,那妥妥地是要被“教育”的。一样的味道,天天喝,不腻吗?
中国人喜欢变化是要多过喜欢标准化的。在饮食文化上,国外的食物种类和烹饪方法放在中国,那都是不够看的,中国菜在口感上也是千姿百态,变化无穷。
再说回茶,岩茶并不只有单一的鲜爽、单纯的甘甜和单调的内质;Ta的口感兼容并蓄,香气层次分明,滋味千变万化。如果你问喜欢喝武夷岩茶的人,为什么它在“茶圈鄙视链”的顶端,很有可能得到这样一个回答——回不去了。
这个定义其实有两个维度:第一,是指从其它茶类转喝岩茶的人,很难再回到只喝单一风格的茶叶类型。当然,除却一些对固定茶类——如生普、老白茶之类曾经沧海难为水,过尽千帆皆不是的茶友外,喝惯了岩茶,是很难做到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第二,即使是只喝岩茶的茶友,也“回不去了”。前人有言:藏得深红三倍价,家家卖弄隔年陈。武夷岩茶,无论你喜欢喝当年的、隔年的还是陈年的,都没有问题。但显而易见,同样的一款茶,滋味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的时间喝,味道就不一样,追求固定口感是很困难的。所以其实你不会知道,自己最喜欢的那款茶究竟是今日阳光午后,这款香气悠扬、滋味醇和的水仙,还是明朝旧友重逢,那杯无限追忆,时隔经年的老茶;时间在变,茶叶在变,人也在变,唯记忆不变,美好的感受或许经历一次便已足矣!
至于“茶圈鄙视链”,每个喝茶的人自己心中都有答案,主观的答案不存在是否正确的说法,毕竟“喫茶去”也不存在标准答案,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