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心沥血”这个成语的主人公是唐代大诗人李贺。
这个成语源于李贺的创作故事。李贺身体不好,但他的父亲希望他能够考取功名,光宗耀祖。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李贺异常刻苦,每天用心构思新诗,从早到晚都在纸上不停地写。他的母亲看到他如此辛苦,心疼得哭诉:“你这个孩子,是要呕出心肝,才肯停止啊!”
这个故事表明了李贺为了考取功名,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和牺牲,最终成功考取功名。但他的身体状况却因此恶化,最终英年早逝,让人们深感惋惜。这个故事被后人传颂,并演变成了成语“呕心沥血”,用来形容人为某事付出极大的努力和牺牲,竭尽全力。
呕心沥血这个成语故事出自于唐·李商隐《李贺小传》:“(李贺)恒从小奚奴,骑距驉(读xū,指公驴配母骡所生的后代),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和韩愈《归彭城》“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
呕心沥血,形容为自己的事业、文学艺术创作等方面用心非常艰苦。
诗人李贺作诗的方式非常独特。他每天早上就骑上马,身背一只锦囊,信马由缰地游荡。遇到什么事情,看到什么景色,有了灵感,就将所思所得记录于纸上,投入囊中。随想随写随投。晚上回家后再进行整理、润色,成文。
他妈妈知道他身体不好,怕他累出病来,便劝他少写一点。每天给他规定写作的数量,安排丫环每天检查。有一天,丫环看见李贺写的诗稿要比平常多了一倍。她妈妈就心疼地说:“儿子呀!你是不是要把自己累到把心吐出来,气死老娘呀?”
人们就从这句话中提炼出“呕心”二字,又从韩愈《归彭城》这首诗中“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句中的“沥血”二字,提炼成了“呕心沥血”这个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