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咪姆观察员
经济学家付鹏说:
如果每个月每人发5000元,连续发3个月可以促消费。
话说的好听,然而事实却依然残酷。众所周知,中国一直是全球人口总数排名第一的大国,根据最新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人口共14.1178亿人;而根据我国外交部网站数据,目前印度人口总数为13.9亿人,中国依然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
我们的所谓低欲望社会,是被迫低欲望,通过中国居民收入分组的数据可以看出,63%的低收入阶层没钱满足基本的消费,只有37%的中高收入阶层在满足基本的消费之后,拥有储蓄的能力,2%的人占有82%的存款,超额储蓄主要属于2%的富裕阶层。
目前国内倾向于刺激消费,撬动百姓口袋里的钱(虽然中国居民负债率已经从2008年的18%,上涨到了2020年9月的71.8%,而不是普惠发钱、”大水漫灌”。
现在最大的死循环在于,为了保工作岗位,政策和执行上偏向于企业,但这也就打击了打工者对于未来保障的信心,从而导致了消费上趋于保守。反映到整个市场消费意愿下降,又会导致更多企业面临危机。
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近3亿人日均消费只有20元,我们该如何增加内需推动经济?》一文中提到:近5.8亿人月收入低于1000元,3.1亿人的月收入只有1000-2000元。
曹德旺曾经怒怼马云:
“中国有消费能力的只有2亿人,有人说我们市场很大,有十几亿人,但是其中超过十亿人并没有消费能力,怎么能说市场很大,有的只是人口,没有消费能力。”
从客观角度来说,国内拥有很强消费能力的家庭真的不多。有相关数据统计,在我国14亿人口中,有5.6亿人的银行存款为零,并且还有不少高负债的人群。没有存钱、负债高,那大部分的钱都去了哪里?
1998年,在GDP总额中,居民消费占到45.5%,政府消费为14.9%,政府消费为居民消费的32.7%,不到三分之一。到2020年,居民消费在GDP中所占比例下降到37.7%,占比下降了17.1%。从收入角度看,GDP是经济主体创造价值的大蛋糕,财政供养人员越多,社会劳动力分得的蛋糕就越少。从支出角度看,大家在消费社会财富时,政府消费得越多,居民就消费得越少。
这个数据意味着,居民获得的经济利益落后于经济(GDP)增长速度,政府获得的利益超过了经济增长速度。居民收入来源是工资和股息利息收入,主要用于消费和储蓄,政府收入来源是税收和政府各种基金性收益(主要是土地出让金和租金),用于政府开支及重大投资,而长期以来,增量财富一直是主要分配给政府,只是兼顾个人。
对于普通百姓,已经透支了个人的经济,甚至透支了十几二十年。
就拿三十出头的年轻人来说,本来出身普通家庭,结婚时的房贷车贷彩礼钱,没有十几年根本无法还清。现在拼命赚钱,一天到晚为还贷奔波。拿什么消费?用什么拉动经济?
有诚意的提高百姓收入,应当是财政收入低于GDP增长速度。也是基于这个原理,现在我们最不希望看到的是财政收入超过预算,这说明决策层减轻企业税负的政策没有执行到位。
而直接发现金或者代金券的方法,被人看作是一举两得,既能起到救助作用,又能提振消费,其实从根本上来讲,代金券更是盯着老百姓兜里本就不富裕的钱包。
财政的职能之一就是利用收缴的税收和非税收收入,反补给居民部门中的弱势群体。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殷剑峰曾经在财新网发表一篇题为《为什么中国人不消费》的文章,里面提到:
2018和2019年,居民部门的经常转移收入甚至是负值;在疫情的2020年,虽然政府的经常转移收入有所下降,但仍然高达3.8万亿,居民的经常转移收入有所上升,也不过只有区区2000亿。
这就是说,政府征收的税费大部分都自己花了,因此造成居民收入和消费占比较低。而“基建稳增长”是近年来的发展方式,在十几年内就建成了世界一流甚至超一流的基础设施,这固然是件好事,但也要知道政府本身并不创造任何财富,搞基建的钱又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其巨额的建设资金只能来自于社会总收入的切分,这也就是为什么居民消费率就不大可能上得去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