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圣节是鬼节吗?今年万圣节是几号?马上就是11月1号万圣节了,而万圣节的前一天晚上,便是大名鼎鼎的“万圣夜”:按照“西方”传统,这天小孩子们要化装成各种鬼怪,挨家挨户敲门要糖果——但你有没有想过,这个“西方”到底是哪个西方?实际上,万圣节虽然可以在西方历史中找到古老源头,但我们今天看到的各种庆祝方式,却相当“年轻”,而且流行范围也十分有限。
最早接触到万圣节的华人,大概要属菲律宾的福建移民。早在唐宋时期,福建人就开始大量迁入吕宋岛,明朝甚至在当地册封了华人总督。而吕宋后来又成为西班牙殖民东南亚的据点。菲律宾华人因此和西班牙人交流密切,很早就得知了万圣节,并将其命名为“番仔清明”。
今天我们更喜欢称万圣节为“西方鬼节”,因为其庆祝方式十分接近中国传统的中元节欢庆。相比之下,清明虽然也祭祀,但显得清净严肃很多。而菲律宾华人这么翻译,正是因为他们当年看到的万圣节一点也不狂欢,而是肃穆的祭祀日——教会规定在这一天要纪念所有圣徒,表彰他们的圣德,并让教徒视他们为效法的楷模。
很显然,西方传统的万圣节,和我们今天看到的万圣节是两回事儿,而这就要追溯美国建国史和万圣节的两个源头。
如前所述,万圣节的源头之一是基督教的纪念日,这里的“万圣”就是“所有圣徒”的意思,最晚西元7世纪已经出现。
而万圣节的另一个源头,是凯尔特人的丰收节。红发绿眼的凯尔特人,生活在今天的爱尔兰和苏格兰一带,是欧洲历史上有名的蛮族,以各种“有违礼法”的狂欢节而著称。而10月的最后一天,就是凯尔特人的夏末丰收节。凯尔特人认为这一天是暑的终结,寒的开始,是一年的重要标志。寒暑交替阴阳轮回,恶鬼和亡灵也会在这天离开阴间,到人间拜访亲友,这天晚上也就格外危险。为了吓走恶鬼,凯尔特人会戴上面具在村中游行——和东亚的驱傩几乎如出一辙。
基督教传入后,丰收节被视作异教节日,受到打压。然而凯尔特人对信教谈不上热衷,因长期停留在部落制,英王也难以将基督教仪轨,正儿八经普及给热爱造反的凯尔特人。基督教与原本的泛灵崇拜,也就长期在当地并存,这就诞生了一个影响深远的传说“杰克灯”:
传说古爱尔兰有个名叫杰克的莽汉,他不信基督教且热爱恶作剧。在丰收节当日,他设计将魔鬼困在一棵树上,逼迫魔鬼答应永远不让他坠入地狱。杰克死后果然没入地狱,但因不信上帝也无法进天堂。魔鬼于是给了他一块炭当灯芯,让他用菜头雕刻成灯笼。杰克就带着这盏灯笼,永远在人间游荡,寻找回家的路。从此以后每到丰收节,凯尔特人就用芜菁、萝卜、甜菜头之类的植物根茎,雕刻成人脸样子的灯笼,来纪念杰克并为他指路。
直到18世纪,在10月底驱傩欢闹并制作萝卜灯,仍然都是爱尔兰、苏格兰地区独有的节日。而在欧洲其他地方,万圣节是肃穆的圣徒日,有些地区会给信徒发放糖果以作纪念,而收到糖果的人则必须为死去的圣徒祈祷。
然而到了19世纪,大量爱尔兰、苏格兰移民涌入美洲,把丰收节也带到了美国。彼时恰逢美国工业革命和快速城市化,各国移民带来的节日开始融合,并不可避免地商业化,终于诞生了今天我们熟悉的“万圣节”。
虽然还叫万圣节,但主要庆祝方式却不在教会规定的11月1号,而是在凯尔特传统的10月底。驱傩则变成了面具化装,纪念圣徒的糖果也成了小孩的节日收获。至于原来的杰克灯,移民发现美洲原产的南瓜,比菜头好雕刻多了——南瓜本来就是空心的,在皮上镂空花纹就好,菜头还得临时刨坑。
于是南瓜的橙色和暗夜的黑色,从此成为万圣节的代表色,并随着美国的影响力开始向外传播,在东亚终于彻底变成了化装舞会和单纯的狂欢节——所有人都很开心,除了基督教会:大部分基督教团体都认为,万圣夜是一个欢庆死亡并荣耀魔鬼与邪灵的日子,信徒不应该参加。如果有小朋友前来索取糖果,可以给他们送赠圣经或十字架当礼物。
至于万圣节在世界的传播,其原本携带的西方文化(无论是基督教文化还是凯尔特文化)基本上已经一个不剩,只是都市夜生活男女的化装酒会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