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义灭亲是不孝吗(大义灭亲的典故)“大义灭亲”这个成语在我们今天指的是为了维护正义对犯罪的亲属不徇私情。这个成语最早出自春秋邾国史官左丘明所著的《左传》。这个成语典故讲的是春秋时代发生在卫国的故事。卫国在周天子分封诸侯时本来是诸侯之长:卫国的第一代国君是周武王的弟弟康叔封。卫国的君位传到第十代时在位的国君叫卫和。史载此人“修康叔之政,百姓和集”。公元前771年犬戎人攻破西周都城镐京时卫和曾出兵勤王。
周平王迁都洛邑后晋封卫和为公爵(是为卫武公)。卫武公的儿子是卫庄公。卫武公的妻子是齐庄公的女儿庄姜。庄姜是当时天下闻名的大美人。《诗经·卫风·硕人》对庄姜的美貌描写如下: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遗憾的是这么一位国色天姿的美人却没给卫庄公生下一儿半女。后来卫庄公又娶了陈国的一对姐妹花,可这两姐妹的命运也是多舛。
两姐妹中姐姐厉妫生的儿子很小就夭折了,妹妹戴妫生下儿子后不久自己就死掉了。庄姜收养了戴妫生的公子完。公子完由于被嫡母收养而成为了嫡长子。卫庄公的一个宠妾生了一个儿子州吁。州吁比公子完年长,但作为庶出之子没继承君位的资格。公元前740年卫庄公安排热衷于舞枪弄棒的州吁到军队做将领。上卿石碏对此提出了反对意见。石碏的担心其实是有前车之鉴的。
卫庄公的父亲卫武公本来也是庶出,后来发动政变杀掉大哥夺了君位。卫武公之所以能成功夺位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得到了军队的支持。因此石碏认为让庶子带兵必会造成历史重演,那么届时卫国宗室难免又要再度自相残杀。当然这种话是不方便挑明说的。卫庄公要么是真没听明白石碏的话,要么是在揣着明白装糊涂,总之他没采纳石碏的意见。令石碏无奈的是自己的儿子石厚偏偏和州吁眉来眼去打得火热。
公元前735年卫庄公去世后太子完继位是为卫桓公。卫桓公很清楚自己的兄弟州吁可不是一盏省油的灯,所以卫桓公一上台就多管齐下采取各种方式打压州吁。两年后在卫国几乎已没立锥之地的州吁被迫逃亡国外。在驱逐州吁以后卫国过了十几年安生日子。谁知郑国的一场内乱却使卫国遭受池鱼之殃:郑庄公的弟弟叔段在和兄长争位失败后逃奔共国,叔段的儿子滑则跑到邻近的卫国求援。
卫国在西周时期是诸侯之长,可到了这时郑国却成为一方小霸。卫桓公也许是眼红郑国的日益壮大就决定抖一抖诸侯之长的威风:卫国帮着滑去讨伐郑国,还曾一度占领了禀延。郑庄公是周王室的卿士,所以他就利用自己这种身份联合王师一道反击卫国。郑、卫两国的冲突使流亡在外的州吁看到了回国夺位的希望。早在叔段出逃时州吁就和他秘密取得联系。也许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相似处境使他们两人相见恨晚分外亲切。
郑、卫两国的战争以卫国的失败告终。偷鸡不成蚀把米的卫桓公因此饱受国人非议。这时上卿石碏也已退休赋闲。州吁终于等到了翻盘的机会。公元前719年蓄谋已久的州吁在石厚等人的支持下率兵打回老家杀掉了卫桓公。州吁以政变的形势坐上了卫国的君位。州吁自立为君后大兴土木为自己修建宫殿使本就已不堪重负的卫国百姓更是雪上加霜。卫国朝野因此对州吁怨声载道。
在这种形势下州吁打算通过对外战争来转移视线。最合适的讨伐对象非郑国莫属——讨伐郑国既能替好朋友叔段“伸张正义”,又能为挨过收拾的卫桓公报仇。尽管州吁和卫桓公曾是你死我活的政敌,可现在州吁身为一国之君自然会觉得当年郑国打卫桓公也是打卫国。其实当卫桓公被州吁所杀的消息传到郑国时郑庄公就曾长叹一声:“吾国怕要遭逢兵祸了!”当时郑庄公身边的大臣们还表示不解。
郑庄公解释说:“想那州吁杀兄篡位。如今卫国民情汹汹,正欲杀伐立威。我国因逆滑之事与他已结怨仇。彼若出兵,非我其谁?”不过以卫国当前的实力难以对付有周王室鼎力支持的郑国,因此州吁串联起陈、蔡、宋三个诸侯国一同去打郑国。陈、蔡两国素来与卫国关系密切,又收了州吁的重金贿赂,所以都乐得做个顺水人情。这时宋国前君主的儿子公子冯正出逃在郑国。
郑庄公打算扶持公子冯回宋国打造一个亲郑的政权,宋国方面曾为此出兵讨伐郑国。当州吁来请宋国出兵伐郑时宋国自然也毫不含糊就答应了。卫、宋、陈、蔡联手揍了郑国两回,第二回还把鲁国也怂恿进来壮大声势。郑国早年的封地在今天的陕西华县一带。当周平王为躲避犬戎入侵东迁洛邑时郑国也东迁到了如今的洛水以东。卫、宋、陈、蔡这些个土著诸侯眼瞅着郑国这个外来户弄得风生水起早就心酸眼热了。
当州吁要求联合出兵的国书传至鲁隐公案头时犹豫不决的鲁隐公问计于智囊众仲。众仲回复道:战争就好像整理乱线,只能越整越乱。那个州吁依仗兵力而本性残忍。依仗兵力不会得民心,本性残忍就不会有亲近的人。如此众叛亲离肯定不会成功的(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战乱就像火一样,不加止息就会燃及自身啊(夫兵犹火也,弗戢,将自焚也)。
这段话直接为后世创造了三个成语:安忍无亲、众叛亲离、玩火自焚。鲁隐公听众仲这么说就不打算出兵。州吁的死党石厚用金钱美女收买了鲁隐公的堂叔公子翚。公子翚收了州吁的贿赂后不顾鲁隐公的训诫带领自家甲士强行出兵。卫、宋、陈、蔡、鲁五国联军出动兵车一千三百乘将郑国都城的东门围了个水泄不通,因此这次战争又被称作“东门之役”。郑庄公在此危急关头却表现得相当淡定。
郑庄公在大臣们面前分析局势认为:宋国参战是为了公子冯,那咱们就把公子冯移徙他邑。当然为将来计尚需一员大将保护。我再与宋君去信一封将问题说明白,那么宋兵自然就会离去。只要宋国这个带头大哥一走,那么鲁、陈、蔡三国必然作壁上观。他们才不会为逆贼卖命,只会出工不出力而已。至于卫国方面州吁立足未稳,还怕别人抄了他的老巢。我料定不消五日吾国兵祸必解。
战局果然朝郑庄公所分析的方向发展:宋国最先把部队撤离了战场,鲁、陈、蔡三国打起了酱油。石厚一看这架势赶紧建议州吁撤军。现在其他几国全都是出工不出力,如果要靠卫国的实力一时间难以打赢郑国。州吁在国内本就立足未稳。如果这场战争一旦长期持续保不齐会在卫国内部引发变故。州吁为了回国稳定政局连招呼也不和鲁、陈、蔡三国打就从战场上溜之大吉了。
州吁临走之前还不忘将郑国东门之外的旱稻割走了不少。当初郑庄公曾跑到周王室的领地割麦子,如今州吁跑到郑国的地盘上割稻子。果然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州吁割了稻子就赶紧急匆匆回国了,可他哪里知道这次回国真是回老家了。这次军事行动除了割了一堆稻子回去以外几乎没太大收获。卫国内部一直所存在的问题也没因为对外战争得到解决。州吁由于自己的君位来路不正,所以始终觉得有人要害自己。
州吁就此与自己的死党石厚多次商讨过对策。石厚对州吁说:“我父亲石碏很有谋略,在国内也有极高的威望。如果我们能得到他的帮助,那么事情就会好办多了”。州吁一听就说:“你立刻回家请你父亲帮忙。如果他能帮我们渡过难关,日后我一定会报答他”。石厚按照州吁的吩咐回家向老爹石碏请教该怎么做才能把位置坐稳。其实石碏对州吁的行径早已十分痛恨,所以州吁自立为君后他每天都在考虑对付州吁的办法。
现在州吁竟让石厚来探石碏的口风可谓是正中下怀。要说姜终究还是老的辣——石碏索性将计就计让石厚给州吁带话:“现在国人对州吁都非常不满。那是因为他没得到周天子的承认和支持。要想高枕无忧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朝觐周天子。如果能得到王室的承认和支持,那么谁还敢有二话呢?”州吁觉得这个办法好是好,可周天子岂是谁想见就能见的?别看这时的周天子早已被诸侯架空了实权,可毕竟在名义上仍是普天之下尊奉的共主。
州吁早年作为庶子属于贵族宗法圈子中的边缘人物,所以他和王室一直以来也没什么交集。想去拜访人家却连门都摸不到。石碏又趁机通过石厚向州吁传话:可以去找陈国国君帮忙在周天子面前进行引荐。陈国国君很得周天子的信任,他的意见能对周天子产生极大的影响。石厚听了父亲的话觉得是个非常稳妥的办法,于是就赶紧回宫把这一情况告诉了州吁。州吁听说后赶紧备下厚礼准备前往陈国。
州吁和石厚所不知道的是石碏等石厚走后就立即给陈桓公写了一封信派人连夜送去。石碏在这封信中揭露了州吁和石厚狼狈为奸杀君作乱的滔天罪行,又列举了州吁当权后的种种不义行径。石碏在信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请陈桓公看在卫桓公生母是陈国女子的分上替卫国除害。对此一无所知的州吁和石厚带着丰厚的礼品屁颠屁颠前往陈国打通关节去了。结果他们刚一入境就被陈桓公给捉了起来。
陈桓公抓了州吁和石厚就派人通知卫国。卫国方面派大夫宰丑赶到陈国把州吁处死。宰丑考虑到石厚是石碏的儿子,所以准备对其从宽处理。可石碏却:“州吁做的许多事情其实都是石厚主谋。像石厚这样大逆不道的人留在这个世界上永远都是一个祸患”。石碏派自己的家臣獳羊肩去陈国杀死了石厚。左丘明在写《左传》时称赞石碏:“为大义而灭亲,真纯臣也!”这就是“大义灭亲”这个成语典故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