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纵横捭阖(bǎihé)。“捭阖”开合的意思。形容国际错综复杂的政治和外交斗争。
该成语最初出自汉朝刘向的《战国策序》,其原文如下:
“苏秦为纵,张仪为横,横则秦帝,纵则楚王,所在国重,所去国轻。”
意思是苏秦主张合纵,张仪主张连横,连横是以秦为主成就霸业,合纵则使楚国建立王业,他们服务的诸侯国就会被重视,离开的诸侯国家就会被轻视。
中国历史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纵横捭阖。这个成语典故是讲,在战国中期,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后,国力逐渐强盛起来。强大之后的秦国并没有只顾发展自身,而是不断地侵略吞并他国。
看着秦国日益强盛,各诸侯国一个个不断被它蚕食。终于,在这个时候,以张仪为首的合纵秦国统一六国与以苏秦为首的联横六国对抗秦国的两派就诞生了。
在任职秦国丞相期间,张仪凭借高超的外交与政治能力,帮助秦国不断的扩张获取更多的土地资源。
而苏秦则同时任齐、赵、魏、燕、韩、楚六国的国相,连横六国多次共同抗击秦国。这就是纵横捭阖的主要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