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剪头发死舅舅是真的吗?正月剪头的真正含义,在我国,很多地方都有“正月不能剪头发”的民间习俗,许多小伙伴都面临着同一个问题头发长长了我到底能不能在正月剪?
流传最广的说法就是“正月理发死舅舅”,真相是怎么样的?
很小的时候,孩子们多数都会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它的结构一般是酱紫的:
一个小孩不听话正月里非要剪头发结果他舅舅死了!
有多少宝宝被这一故事吓得不轻,为了自己亲爱的舅舅,决定坚决不在正月里剪头发!
真有几个胆儿肥的,非要正月里剪头发,万一碰上了亲娘舅,这可咋整?
现如今,很多人都处在“爱美”和“爱舅舅”之间难以抉择,既然如此,小编就本着一(闲)心(聊)科(调)普(侃)的态度跟大伙聊一聊关于“正月的头发和舅舅”那些事儿……
“正月不剪头”,到底啥来头?
话得从清军入关时说起,大清皇帝为了实行”削平四周,留守中原”的治国主张,决定推行一种奇怪的发式:将头发从前部到脑顶剃去,再将四周的发际全部剃光,只留下中间集中的一块和一个长长的大辫子。
大概就是下图这样
为了一统江山,尤其是统治思想,这种发型要在汉人间大肆推行。推行的媒介便是剃头匠,清政府把全国的剃头匠召集起来,每人发给一个挂有圣旨的”吊投旗杆”。随后,这些剃头匠便走街串巷,恩威并施地把人们的头发一一拿下。
然而这条律令在最开始实施得并不利索,毕竟,《孝经》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汉人成年之后便不会剃发,男女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顶。
插播一句:许多古装剧里男子半披半束的形式其实是错误的,只是为了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
所以,剃发令遭到了汉族人民的强烈反抗。汉族志士为了不剃发,当时的精神状态基本都是酱婶儿的:
当时清朝打出的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汉人的一系列反抗彻底激怒了满清统治者,怒火中烧的满清政权开始采取屠城的方式来强制推行剃发令——顺治皇帝随便找点茬儿,一声令下,就接连出现了“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等悲剧,汉人头上的标志连同热血随即乘鹤西去。
于是,早前许多汉人还大呼“宁为束发鬼,不作剃头人”。但脖子毕竟硬不过钢刀,最后多数汉人还是为了项上头颅被迫剃了发。
然而,反抗并没有停止,正月不剃头即是一种反抗形式。
1644年至1650年(顺治元年~七年)间,意大利人卫匡国写下《鞑靼战纪》,记录了中国南方军民为保卫头发而战的情况(大意翻译):
“士兵和老百姓都拿起了武器,为保卫他们的头发拼死斗争,比为皇帝和国家战斗得更英勇,不但把鞑靼人赶出了他们的城市,还把他们打到钱塘江,杀死了很多鞑靼人。”
实际上,如果他们追赶过去,也许会收复省城和其他城镇,但他们没有继续发展胜利,只满足于保住了自己的头发。为剃头不惜掉头,这是意大利人很难理解的。
但是历史的车轮总是在前进并且无法阻挡。在大清国的高压下,以及逐渐安定的盛世之治,剃发政策得以正常实施。一些文人士大夫也不再高喊“头可断发不可剃”,而是以“正月不剃头”来表达对前朝的思念,实为“思旧”,为了掩人耳目,讹传为“死舅”。
正月里不剪头,有没有依据?
正月剪不剪头和舅舅的健康其实并没有什么关系。大多数舅舅也不会这么较真,如果非不让你剪,你就乖乖做个听话的好外甥宝宝吧~
那么,这个根深蒂固的老说法,是否就要被全盘否定、让人就此在正月放开了“剪戒”呢?
咱们先来看《黄帝内经》里“四气调神大论”中“春三月”的一段话:
“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实寒变,奉长者少。”
这个古老的说法,可能也使古代的人们对正月里剃头比较忌讳。
有网友解释说:具体到理发上就是,春天的这三个月,应该让头发自由生长,而不该剪断;应该让头发松散地披在肩上,而不该扎得太紧。违反这个规则,就会伤到肺。
好嘛,原来剪头发还会伤肺?
人家《黄帝内经》的原文明明是“逆之则伤肝”,哪有肺什么事儿?
实际上,正解应该如此:
到了正月,天地间的阳气逐渐上升,所有万物都开始向外散发生长,根据“天人合一”理念,人也要顺应自然,早睡早起,穿着宽松的衣服,把头发解开,让它披散在肩上,要让头发自由地生长,而不应该剪断头发;也不能把头发扎得紧紧的,如此就会阻塞人的生发之气,也就约束了人体生机的勃发。
不但如此,为了人能够充分得到这种“生发之气”,还鼓励人们都出去踏春(这就是自古沿袭到今天“春游”的来历),当我们人体置于大地上一片绿芽初生的勃勃生机之中时,我们与天地合而为一,自然界的巨大能量就能灌输到我们人体之内。
春天五行为木,木对应人体的肝胆与筋脉,还主我们的情志。春天正是我们养肝护肝的最佳时间,也是我们舒展调整自己的情绪的最佳阶段。
所以综上所述,原来正月留长头发和医理、健康都有些许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