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中秋、国庆的临近,四川绵阳等多地推出交能执法新招:国庆期间,对外车辆轻微违法只警告不处罚。(9月24日 央视网)
生逢太平盛世,在又一中秋、国庆长假来临之际,为放松心情、陶冶情操,众多的游客,定然会驾起自己的爱车,呼朋唤友、携亲带友,奔赴不同景点,欣赏祖国大好河山,度过一个快乐、充实而又有意义的大假。
这些自驾而来的外地游客,在往返途中,因对道路不熟等原因,难免可能发生轻微交通违法行为;轻微交通违法行为,也是违法行为,按常理难免可能遭至被扣分、被罚款等处罚。
虽这些处罚有利于让驾驶者养成文明驾驶习惯,有利于维护交通畅通,最终受益者也将是每位驾乘者;但在旅游期间,因客观原因导致的被处罚,难免会让这些轻微交通违法者感到“冤”。
按以往经验,每逢长假,不仅各景区“人头攒动“,而且在道路上的辆更是络绎不绝,一辆接着一辆;因轻微交通违法被处罚,看似只影响其心情,实质并非如此简单。
一是可能加重交通执法者的执法负担。长假期间,外地车辆较多,轻微违法行为相对突出,如不改变执法方式,势必让本就繁忙的交警“雪上加霜”,不仅增强其工作量,而且还可能引发新的拥堵,从此角度讲,影响到了当地交警。
二是有损当地旅游形象。祖国处处皆风景,目前各地皆深挖人文、自然资源,打起了旅游牌,不断推出新的景点;景点的增多,势必加剧旅游市场的竞争;而发展旅游经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无疑需要好的社会环境。
如因“轻微交通违法行为”受到了处罚,势必让其对该地心生“厌恶”,在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背景下,可能让其本人“望而兴叹”,还可能让其它旅客从此“敬而远之”,从此不再前来,令当地发展旅游经济受挫。
让外地游客“慕名而来”,乘兴而归,让发展旅游经济步入良性轨道,是各地亟待破解的难题,考量着当地“关键少数”的社会治理能力与智慧;毫无疑问,从游客最关注的焦点入手,实行“只警告、不处罚”,乃破解上述难题之妙招。
“只警告、不处罚”,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顺应了民心之期盼,还维护了法律的权威,确保了节日期间交通的顺畅,又兼顾了外地车辆的“愿望”,让其一路心情舒畅,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情。
更为重要的是,此创新之做法,还找到了交通执法的平衡点,展示了交通执法的“温度”,让交通执法一改“冰冷、生硬”之形象,令外来游客暖春意从心底升起,从而对该地心生好感,为该地发展旅游经济“加了分”。
只警告、不处罚,节前各地推出的交通执法新招,既不失法之威严,又兼顾了外地自驾游者之心愿,更利当地经济发展,乃多赢之举,透出的显然不只是让执法有了力度更有了“温度”,盼各地再多推类似妙招。(尚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