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女散花的姿势是怎样的?天女散花的过程图,“天女散花”是大家经常使用的一个词;敦煌壁画上的飞天形象,也生动地展示了该词的美妙。事实上,“天女散花”源于佛教,而它的出处《天女散花》故事更是佛教中著名的典故。
《天女散花》出自《维摩诘经·观众生品》,讲的是释迦牟尼佛派文殊菩萨率众,前去探望病中的维摩诘居士的故事。主人公维摩诘,是一位居住在毗耶离城的在家大菩萨。有一天,他生病了。
佛陀在获悉维摩诘生病的消息后,派了诸天菩萨和众弟子前去探望。维摩诘居所有一位天女,看见大家来闻法,便现身做了有一件事,此时的画面就很美妙了:维摩诘端坐在塌上,正与大家说法,交流。天女便将鲜花倾撒而下,居处顿时落英缤纷,花雨飘逸。
当花瓣飘落时,奇异的现象出现了:花瓣飘到菩萨身上,立刻掉了下来;飘到声闻弟子们身上,却被粘住了。佛陀的大弟子舍利弗身上就被粘了花瓣,怎么也抖不掉,于是很不满地对天女抱怨:
“你明知我们比丘不犯香花涂身戒,为何将花沾在我们身上?”
天女答道:“并不是花落地,也不是花沾你,是你的心在沾花!”
天女又指着那些身上没有粘到花瓣的菩萨说:“你看他们,不把花瓣看作是花瓣,花瓣就不粘身了。”
天女散的花,落在大菩萨身上时,就自然掉落,落在声闻弟子身上就粘住了。这是为什么?天女告诉舍利弗,天花着身是因为阿罗汉们的结习未尽。原来,问题的症结在于自己,并不是外在的花瓣。因为心中有虚妄分别,才觉得花瓣影响了自己。这个故事是天女以神力散花,来验证佛陀弟子们的修行境界。
《维摩演教图》,李公麟白描佳作
《维摩演教图》就是根据“天女散花”的故事而创作出来的。在画面中,坐在塌上的老者就是维摩诘。他的面部略带病容,却没有显得精神萎靡;长髯垂腹,正在向众人说法。左边塌上双手合十坐着的,是文殊菩萨。一侧是一只狮子,和一位童子。
为了测试大众,站在维摩诘身边的散花天女,把鲜花一朵一朵地撒向天空,然后鲜花粘在了舍利弗的袈裟上。他面露窘迫之状,不知如何是好。而画面中还有不少天人、护法在围观。
历史上,许多名家都曾创作过维摩像。据记载,晋朝的顾恺之是较早画维摩像的人。之后还有陆探微、张僧繇、展子虔、阎立本、王维、吴道子等的作品。而敦煌壁画中,也有反应维摩诘故事的。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北宋李公麟所创作的《维摩演教图》,目前收藏在故宫博物院。
李公麟所描绘的维摩诘,是一位年迈且德高望重的中国老人;文殊菩萨则呈现出恬静娴雅的女性形象。这种民族化了的佛教人物,无疑是受到广泛欢迎的。而白描画也是李公麟的一个创举。白描画用以表达对象的线条是从极其繁复的物象中,提炼再提炼,直至无可减少的程度。他成功地运用白描画法,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因此,这幅《维摩演教图》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
“散花”,是为供佛
已经了解到“天女散花”的原意,是天女以神力散花,验证佛陀弟子们的向道之心,它的意义则在于让修行人对治分别心,并提醒大家修行在于守好自心,不应受外境的左右。除此之外,“散花”最早还有一层意思:供佛。
释迦牟尼佛之所以成佛,就曾缘起于他前世的“以花供佛”。据《佛本行集经》描述,有一名婆罗门弟子,名叫善慧,想以鲜花供养燃灯佛。可是,国王已经收集了全城的鲜花用以供养燃灯佛。所以,善慧寻遍全城,一朵花也找不到。
后来,他在井边遇到一名年轻的婢女,端着一个插着七朵花的花瓶。善慧说:“我为成就一切种智,度脱无量众生。”并愿以五百钱购取五枝莲花。婢女被他打动,给了他五朵莲花,并托他帮自己供养另外两朵。后来,燃灯佛当场为善慧授记,告诉他无量劫后必定成佛,名为释迦牟尼。这也是成语“借花献佛”的由来。
《正法念处经》也记载:“是诸天女,花鬘庄严,散以末香,手执花鬘。复有天女散花供养初生天子。如是,天女以种种供养供养天子。”由于佛经上这些持花、散花供佛的故事,后世的佛弟子大都知道要以花供佛,表达对佛陀的礼敬之心。
“供养”是佛教重要的修行方式,包括财供养和法供养。财供养是指以财物供养三宝,比如:香、花、灯、水、果、茶、食、宝、珠、衣。法供养是以佛法供养三宝,指精进学修、利益众生的行为。通过修习供养,往往能感得资财具足、聪慧豁达、法缘深厚等果报。
如今,虽然我们常把“天女散花”当作一个表达落英缤纷、烘托氛围的词语,但在佛教经典中,最早关于它的意义,则是考验修行和供佛。如果换成你,能经得起考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