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只黄鹂改为两个是什么时候?一般来讲,人们对于暂时还无法解释的问题会有一个通用的说法:存在即合理!
这句话是对的,科学还年轻,相对应地球纪元而言,人类也还年轻。
有许多事都是“常识”认知之外的。
但做文化的乐趣,就是在这些混沌、混淆中,找出一个更接近事实的真相。
比如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就常理而言,“两个黄鹂”的修辞肯定是不对的,我小时候就因为跟老师掰扯这件事而罚过站。
当时我坚持是“两只”。
可能再次被“罚站”以前,我们先看一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02 | 往事
–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禄山反,“安史之乱”爆发。
杜甫和王维先后被俘,但杜甫当时官职太小,安禄山一想抓他还得供饭,于是就把他给放了。
之后杜甫投奔唐肃宗,授左拾遗,但是刚当官没多久,杜甫就因设法营救宰相房琯而激怒了李亨。
尽管张镐极力为他说好话,但李亨还是把他贬去了华州任司功参军,并慨叹说:帝自是不甚省录。
从那以后,杜甫就开始携着一家老小颠沛流离,最终于763年在严武、高适等人的帮助下,才在成都建立了“浣花草堂”。
在这里,杜甫过了几年消停日子,心情大好,不然也不会写“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而这首《绝句》就是作于此间。
这首诗表达了杜甫对“和平盛世”的渴望,因为东吴来船,说明“安史之乱”结束了。
03 | 求解
–
作为一首流传千古的经典诗篇,我相信也有很多人质疑过,为何“两个黄鹂”不是“两只黄鹂”?
尤其,杜甫有“诗圣”之誉,当不会犯这种错误。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个”和“只”在古代作量词用时,和近现代并无任何差别。
比如刘禹锡的《有所嗟二首》:只应长在汉阳渡,化作鸳鸯一只飞;
这里的“鸳鸯”就是“一只”,而不是“一个”。
白居易的诗中亦有“老鹤两三只,新篁千万竿”,还有皇甫松的《天仙子》:晴野鹭鸶飞一只,水葓花发秋江碧。
以及齐己的“精神一只秋空鹤,骚雅千寻夏井冰”、“春残相忆荆江岸,一只杜鹃头上啼”等。
所以即便是在唐诗里,形容鸟类的数量词,也多是“只”,而不是“个”。
难道杜甫真的错了吗?
04 | 定弦
–
为了理解得更准确,我们再来看古诗词中“个”的用法。
首先还是杜甫的诗,《夜归》:庭前把烛嗔两炬,峡口惊猿闻一个。
在这里,杜甫依然是用了“个”。
但是我们看其他诗人、词人关于“个”的使用,似乎就能理解了。
方干:到来唯饮长溪水,归去应将一个钱;
贺双卿:听时愁近,望时怕远,孤鸿一个,去向谁边;
陆游:一个飘零身世,十分冷淡心肠;
齐己:此时欲买君山住,懒就商人乞个钱;
在这些诗句里,“个”的用法就五花八门了,作为量词使用,多与现代不符,尤其贺双卿写“孤鸿”也用了“个”。
(精心研磨,诚意推荐)
尤其是钱,在古代也不用“个”来计算。
所以基本可以肯定,“个”字的用法在古代覆盖的含义较广,如李贺的: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东方虬的: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
王绩的:衰宗多弟侄,若个赏池台;
岑参的:醉坐藏钩红烛前,不知钩在若个边。
既然“个”字引意较多,似乎用在“两个黄鹂”中也并不大不妥。
同时,我们再看古诗中“只”的其他用法,如:
李白的:仍留一只箭,未射鲁连书;
王禹偁的:不耕一亩田,不持一只矢;
于濆的:十户手胼胝,凤凰钗一只。
在这里,“只”是同“支”的,也并非仅限于鸟兽类量词。
且,“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个”与“行”对仗,如果换做平声“只”,读起来“白鹭飞天”的气势就没了。
另外,“个”用作量词“稀疏寥寥”之意更浓,如是辛弃疾的“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而“只”作zhǐ时,才有这种效果。
故,杜甫写这首诗时,应该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