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兜的意思(怀兜是不是内衣)怀兜是一个古代名词,现代已基本不用,仅作为对古代生活的一个称呼。在古代,怀兜指的是贴身护在胸前和腹部的兜子,多用绸缎制成,没有袖子,没有后幅,一般加以精美装饰,上面会绣上各种花鸟图案。早期是为了遮羞掩体、保温护服,后来发展为美观、象征意涵,赋予了附加价值。
此外,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怀兜”是肚兜的意思。肚兜一般是用一整块棉布或者绸缎做的,没有袖子,没有后幅,形状菱形,遮盖体前从胸骨到小腹的部位。它是一种中国古代的内衣之一,多为女性和小孩所穿。
总的来说,怀兜与肚兜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同义词,但更准确的说,怀兜是肚兜的另外一种叫法。
当今的古装电视剧或者电影,凡是涉及到女子的内衣的,绝大部分无论是什么朝代,都是清一色的肚兜的说法,然而,事实真的是如此吗?历史上女子的内衣都唤作肚兜?据历史的考证,事实上并非如此,那肚兜又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在肚兜前的历史时期,女子的内衣又唤作什么呢?
要严格来说,在天地初开,人类拥有灵智和文明之初,或许存在了以树叶、兽皮等裹体,但那远远不是内衣,根据中国历史记载,女子内衣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818年,《左传》“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通于夏姖,皆衷其衵服,以戏于朝。”这里所说的衵服就是近身衣,是肚兜的最早的形态和称呼。先秦称“膺”,汉谓之“抱腹”,流行于魏晋南北朝。至于坊间流传的杨贵妃发明肚兜一说,其实也不中肯,那也只是内衣的一种,还不能称之为肚兜。
汉代对女子的内衣,多称为抱腹或心衣,“抱腹”上端不用细带子而用” 钩肩”及”裆”就成为“心衣”。两者的共同点是背部袒露无后片。平织绢是汉朝常用的内衣面料,其上多用各色丝线绣出花纹图案(称彩绣),图案多以“爱情”为主题;
魏晋时期,称为两当,“两当”与“抱腹”、“心衣”的区别在于它有后片,“既可当胸又可当背”;
唐朝以前的内衣肩部都缀有带子,到了唐代,出现了一种无带的内衣,称为“诃子”。这也是其外衣的形制特点所决定的:唐代的女子喜穿“半露胸式裙装”,她们将裙子高束在胸际然后在胸下部系一阔带,两肩。上胸及后背袒露,外披透明罗纱,内衣若隐若现,因而内衣面料考究,色彩缤纷,与今天所倡异的“内衣外穿”颇为相似;
宋代称为抹胸,“抹胸”穿着后“上可覆乳下可遮肚”,整个胸腹全被掩住,因而又称“抹肚”,用纽扣或带子系结;
元朝称为合欢襟,“合欢襟” 由后向前系束是其主要特点,穿时由后及前,在胸前用一排扣子系合,或用绳带等系束;
明朝称为主腰,“主腰”外形与背心相似。开襟,两襟各缀有三条襟带,肩部有裆,裆上有带,腰侧还各有系带将所有襟带系紧后形成明显的收腰。
一直到了清朝,才有了肚兜,肚兜一般做成菱形。上有带,穿时套在颈间,腰部另有两条带子束在背后,下面呈倒三角形,遮过肚脐,达到小腹,所以严格来说,只有清朝开始才有肚兜的称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