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和高适是什么关系?高适与李白绝交原因,高适的故事,我们在《长安三万里》都了解得差不多了,基本就是电影里说的那样。
高适也没有电影说的那般穷,他家还是有点家底的,不然他也不可能几次退居家乡。
但是,高适明显比李白情商高,也比他更懂看天下大势。
李白是商人之子,大多数时间在江湖,他非常天真,对朝堂局势、人性等等都缺乏了解;而高适出身官宦世家,又多次出仕,“职场力”比李白要高很多。
高适年轻时候,发现自己跟错了人,立马抽身而出,宁愿回家种田也不同流合污。
直到49岁,高适遇到了自己的贵人——河西节度使哥舒翰(跟高仙芝一样,哥舒翰一听名字就知道是他是少数民族人,是突厥人;大唐用了那么多少数民族将领,还是有大国气度的)。
哥舒翰欣赏高适,大力提拔他。
安史之乱,封常清、高仙芝等等被斩杀,无人可用。
哥舒翰当时年老又生病,还得带兵抵御安禄山,哥舒翰想坚守潼关,配合郭子仪等的进攻,但不懂军事又要瞎指挥的大奸臣杨国忠认为哥舒翰贪生怕死、对皇帝不忠心。
哥舒翰气得要死,他的部下劝他要不把杨国忠杀了算了,结果这事儿传到了杨国忠耳里,他更害怕了,就跟唐玄宗说,哥舒翰只死守,搞不好有反的心。
本就已成为惊弓之鸟的唐玄宗,下令哥舒翰主动出击,哥舒翰不敢抗旨,被迫带病痛哭着出关,结果,20万唐军遭受安禄山军的伏击,死得只剩下八千个。
哥舒翰也被绑到了安禄山面前,被严刑拷打一番后选择了投降,还说愿意去劝说另一个将领李光弼也来投降。
可哥舒翰即使投降了也没有得到好下场,被俘第二年他就被安禄山的儿子杀了。
晚节不保的哥舒翰,投降也没有改变自己的命运。次年,就被安庆绪杀死了。
哥舒翰被俘,高适却意外脱身而去。高适去给唐玄宗报信,但赶到长安时发现唐玄宗已经西逃入蜀。高适追上了唐玄宗,并向他报告潼关兵败失陷的情况。
唐玄宗不仅没有治罪于他,反而觉得他能不远万里追来,是个大忠臣,就给他升职为谏议大夫。
后来,高适发现唐玄宗老糊涂了,而太子李亨年富力强、脑子也清楚,当他发现唐玄宗和李亨有矛盾,唐玄宗已经失势,他就果断投靠了李亨。
乱世里,人才紧缺,高适再次受到重用。等李亨正式成为唐肃宗时,高适也一路高升,成为正一品官员。
李白、杜甫是拿生命写诗,差不多成为了职业诗人。
高适也写诗,但写诗对他来说只是业余爱好。
事实上,高适这个人的情商,确实很适合当官。
我举两个例子。
安史之乱,他快马加鞭,追上唐玄宗,唐玄宗问哥舒翰为啥被打败。
分明很明白到底是啥情况的高适,并没有回答说都是唐玄宗胡乱下旨惹的祸,也没有说是哥舒翰指挥不力,只说哥舒翰得了重病,平时把军务交给监军李大宜,而李大宜不体恤士兵,各路将领互相不服气,这才导致了潼关的战败,所以,皇上趁此机会逃到蜀地也不是什么羞耻的事。
这一席话,把唐玄宗说得很高兴。
唐玄宗又问他,那你为啥不及时报告我这个情况。
高适回答说,他当初跟杨国忠说过这个事,但杨国忠没采纳。
高适说这话的时候,杨国忠已经被斩杀,反正死人也不会爬起来跟他对质了。
就这样,高适过去三十年一直是底层公务员,五十岁才飞黄腾达。
此后,高适又率军参与到了讨伐安禄山的战役中,并在解救睢阳之围中立下战功。
他劝过唐玄宗不要把儿子们分开,结果唐玄宗不听,最终自毁长城,被太子李亨赶下皇位、软禁起来,成为了太上皇。
本来,高适是被唐玄宗重用的人,按理来说太子李亨是有点忌讳这层关系的,但在永王反叛的时候,他权衡再三,投靠了李亨。
李亨问他对时局的判断,他说“永王必败”,引得太子很高兴。
李亨听完他的高谈阔论,当即拍板,让他当淮南节度使,平叛永王。
结果呢?高适还没渡江呢,永王自己就败了。
高适到底是故意拖延的,还是永王自败的时机到了,后人不得而知。
身边的大臣看不惯高适,如果让高适一直坐镇“钱袋子”淮南,很不适合,就把他降职了,后来又扔去了西南。
那么,高适是不是一直都像电影里《长安三万里》里描写的那样,一直英明神武呢?
不是的。
在高适生活的时代,吐蕃曾两次进犯大唐。
哥舒翰曾经在青海石堡大胜吐蕃军队,使得吐蕃多年不敢侵犯大唐。
吐蕃第二次来犯,一路奔青海而去,一路奔四川二来,高适负责在四川防御,但他采用的还是先前的消极抵抗策略,导致大唐丧失大片领土。
高适认为,大唐与其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戍守边界,不如主动放弃西南这块穷乡避壤算了,他甚至还举了汉朝有臣建议皇帝放弃西南、海南岛的例子,把皇帝气得不轻。
从这一点来看,高适就是为人处事的情商高,他的政治格局其实不咋大。
今天一个普通人都知道,国家已经占据的领土一寸也不能丢,一块地盘被蚕食,就轮到下一块。
皇帝(唐肃宗的儿子唐代宗)不得不派严武入蜀,取代高适,最终唐军取得了对吐蕃的胜利。这位严武在成都时还顺带照顾了一下住在草堂里的杜甫。
吐蕃另一路,攻的是青海、甘肃,《长安三万里》里那个程公公(程监军)收到战报后,扣着不发给皇帝看,直到吐蕃要攻到长安来了,皇帝才发现,追查下来才发现是程公公误国,这才撤了他的职。
不过,唐代宗对退居二线的高适还算不错,封他为渤海县侯,让他回家养老了。高适回家后,为自己的过失感到很是羞愤,回到长安第二年就去世了。
《长安三万里》里有一个细节是,高适在谈到李白时只说“他曾是我的好友”,这也是高适的实话。
永王兵败,李白因投奔永王而获罪,他曾经给各位老友发了求助信。
但令李白寒心的是,高适居然不予理睬。
李白的妻子来求高适,高适也避而不见。
过幸亏李白其他旧友和郭子仪帮忙,他才没有被杀,被判流放夜郎。
而李白和高适的交情也没了。
但高适是不是就是一个特别绝情的人呢?不是的。
杜甫那时候在成都过得挺落魄,高适就给杜甫嘘寒问暖。高适给杜甫的救济送迟了一点,杜甫就撒娇:哎呀呀,你啥时候给我送点钱来啊。
高适愿意帮助杜甫,是因为杜甫不是戴罪之身。他只是落魄,不会影响自己的政治前途。
李白文才斐然,但在政治上却是一个极其幼稚的人。李白投靠错人,也是因为他长期浪荡在江湖,职场经验非常少。
永王三顾茅庐,他就感动了,就甘愿成为永王的御用写手。
他根本看不清天下大势,明明李亨作为太子,地位更正统、实力更强,却还是投靠了根本不成气候的永王。
可永王是什么人呢?他是唐玄宗和太子李亨斗争的牺牲品。
李亨逼唐玄宗退位,唐玄宗当然不服气啊,就让永王去牵制他,但永王志大才疏,根本经不住打,最终被唐将皇甫侁捕杀。
皇甫侁以为自己立了大功,找李亨领赏,没想到李亨认为他犯了先斩后奏的罪过,对其不但不奖赏,反而终身不予录用(当然也没杀,皇D的心思啊)。
李白成为逆党后,踏上流放之路,写下很多诗篇,后来还没到夜郎,传来天下大赦的消息,他又被赦免了。
被赦免的李白,后来又多次倚靠老朋友的关系想走上仕途,比如去投奔打击史思明叛军的李光弼,但一直没获搭理,加之他身体也不行了,没人用他。
但李白这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很达观,不管自己的境况多不如意,他都能写诗自遣。他喝一顿酒,写一首诗,好像所有的不快都忘记了。
他有一套让自己自洽的方式。
这也是李白最可爱之处,也是他的诗歌中最动人之处。
唐肃宗儿子唐代宗即位以后,为永王平反。当年的事只是家事,不再认为是叛乱,但李白已经离世多年了。
而我们,会因为高适没有出手帮李白而责怪他吗?会因为李白一生想博取功名却被现实嘲弄而嘲笑他吗?都不会。
虽然他们都曾居庙堂之高,都曾历经磨难不得志,都有各自的才处和短板,但他们写下的诗篇以及在诗篇里表达的情绪,哪怕离现在已有千年,我们依然能读得懂。
有它们在,盛唐永在,长安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