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包浆是什么意思?包浆的网络用语,“包浆”是古玩行业专业术语,指的是手串、玉佩、核桃等器物反复被“盘”之后形成的特殊角质外壳,有的时候被人们简单地理解为老油泥。
即使是文玩圈外的年轻人也认为,没有“包浆”是没有“灵魂”的。显然,“包浆”蕴含着某些中国人特殊的情愫,而不能简单理解为恋物情结。
从这个角度来看,古诗里“留得当时临别泪,经年不忍浣衣裳”,古文里“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便不妨看作不断摩挲而成的“包浆”。
可贵的并非物质性的泪珠或枇杷树,而是在一个转瞬即逝的时间和空间里,我们都在“向死而生”地尝试把握和留下点什么。
而在时间背后的东西
中国人独特的历史感,中国思想中的生生哲学精神,是重包浆审美风气形成的基础。没有这样的文化,欣赏包浆的风气是否会出现都很难说。
有包浆之物,无论是自然形成,还是人之磨砺,都会进入人的视野,为人所用、所赏,递相延传,于是就有了时间刻度——作伪者是无法做出时间的。它们是古物,是老物,也是“时间之物”。
然而,中国人重包浆,往往属意并非在时间的久长,而多注意时间、历史背后所沉淀的东西。高明的鉴古者,是通过把玩“时间之物”,剥离它的“时间性”特征(自然时间与历史时间的交融),超越生成变坏的表相,出离悲欢离合的历史沉疴,品味时间背后的精神。
通过它,看大化流衍的节奏,看生生不已的逻辑,看青山不老、绿水长流的真实,看流水今日、明月前身的绵延。
图为《晚笑堂画传》收录之陶渊明画像
石没有新旧,古物本身往往就是“出离时光者”,而包浆作为古物附着物的存在,更加重了这一倾向。欣赏古物的包浆,关键在是否得水气、土气,还有使用它、赏玩它的人气。有了这“三气”的包浆,便有活意,有灵光。
对待时间的态度,其实涉及鉴古的眼光。今人所说的“文物”一词来说,前者重在“物”,是一种带有欲望的握有,收藏老东西,当然越久越好;后者重在“文”,以精神的赏玩代替物质的占有,终日宝玩,与之往还,“如对古人”——与古人做跨时空的精神交流。
而“包浆”,是构成“文”的核心内涵。其基本特点在于非物质性,它作为古物的附着,带着时间的痕迹和历史的沧桑,进入当下的把玩中,进入一种“时间游戏”中,完成了时间的遁逃。
而是体会生生之妙
古物经过无数代、无数人赏玩吟弄,天地自然之气晕染留下斑斓神采,波诡云谲的历史在其中投下炫影,更有灵性之人摩挲在其中留下芳泽,这种带有人体温、经过生命浸润、具有历史感的古物,成了生生不已的接续者。
晚唐诗僧贯休《咏砚》诗云:“浅薄虽顽朴,其如近笔端。低心蒙润久,入匣更身安。应念研磨苦,无为瓦砾看。倘然仁不弃,还可比琅玕。”
包浆,是将“浆”——生命的汁液,“包”进古物中去。天地之大德曰生,没有传统生生哲学精神的影响,可能都不会有“包浆”这个概念。
重视包浆,反映出生生哲学影响的痕迹:首先,包浆是天地自然之手、人之手,在时间绵延中共同成就的,是阴阳之气氤氲的结果,其中体现出传统哲学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道理。
其次,包浆,包裹上生命之浆水,正是这生命的抚摸和渗入,将一件外在的物做活了,使之富有生生的气息。
包浆的精神,就是生生哲学“活”的精神。最后,包浆最为重要的特点,是它的延续性,人们通过包浆鉴赏一种旧物,品味一种接续性的存在,世代相传,生生不已。
人们重视包浆,是重视时间背后的历史沧桑感。满面尘土烟火色,包浆裹孕着岁月的沧桑。包浆,化尘土为神品,出落的是一种倔强的品性,体现出历史风尘不能湮灭的风流。那满面尘土、斑痕累累的文采,昭示着生命的韧度。
一件古物,居然能在经历无数艰辛后存留下来,今天它来到人面前,与人互动,使赏玩者油然而生亲切。人们抚摸着包浆的印痕,能深刻感觉到生命的存在感。
右:明 黄花梨四出头官帽椅 故宫博物院
然而,生活再难,生命还在延续,温情就在其中。包浆,包含着无奈和怜惜,也寄托着希望和理想。
谛听生生绵延的春声
诗作于会昌五年(845),时诗人因母丧而居永乐(今山西芮城),以栽植花木自娱。因触景生情,写人生感受:高楼上的尊贵客人,因花落不再值得流连,星散而去,暗喻世事残酷,只在乎有花时,只在乎占有;留下惜花人在此盘桓,眼看着落花纷纷扬扬覆满了弯弯小径,飘飘洒洒送别夕阳的余晖,忧心如结,还是不忍离去。
然而,春去花落,花气犹存;兰虽可焚,香不可灰。黑夜降临,赏花人带泪而去,但有一点似可安慰,就是身上的香气还在——这是赏花人的“所得”。与渴望占有的欲望相比,这一份拥有,是绝望,还是希望?是微不足道,还是坐拥香城?
摩挲包浆,体验人生,氤氲满心的芳菲,如赏花人徘徊在缀满落花的香径。
影响明末清初以来数百年印风的何震有一方著名白文印“听鹂深处”,似为这样的思想点题。中国艺术家重包浆,重视历史的“摩挲”,就是俯身历史的清流,去谛听生生绵延的春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