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书坑儒的主人公是谁?焚书坑儒是什么意思?
01
秦始皇嬴政焚毁了儒家典籍,坑杀了咸阳的儒生,这一行为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然而,近代学者康有为先生却对此持有不同的观点。他在《新学伪经考·秦焚六经未尝亡缺考》一文中明确指出,秦始皇焚书和坑儒并没有导致六经的完全消失,儒生的绝迹。这一观点使得这个本来看似已经被定论的事件充满了神秘感。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焚书坑儒”的发生呢?让我们从一个晚宴开始讲述这个故事。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设宴招待群臣。博士长官周青臣趁机拍马屁,对皇帝大加赞美,称颂他的伟大成就和统一天下的功绩。这番过分的恭维让秦始皇非常开心。然而,淳于越却站出来反驳周青臣的言论,他提到了殷周时期的封建制度,认为秦始皇应该效仿古代的帝王,给予功臣子弟相应的封地和职位,以保持统治的稳定。他指出,现在秦朝虽然统一了天下,但子弟们却只能做普通百姓,连田常、六卿等重要职位也没有,这样的局面如何能够互相扶持呢?淳于越的建议是师古,恢复封建制度。
秦始皇听取了淳于越的建议,并让群臣进行讨论。然而,丞相李斯却率先反对淳于越的观点。作为法家代表人物,李斯以法家的理论为依据,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五帝和三代各有其治国之道,不可相互复制和继承。私学是分散乱象的产物,在大一统的时代,不利于主导权力和制定一统法令。因此,李斯主张禁止私学。
这场晚宴上的争论成为了焚书坑儒事件的导火索。秦始皇在李斯的建议下,下令焚毁以《诗经》、《尚书》为首的儒家典籍,并坑杀了咸阳的儒生,这一行为引发了中国古代典籍的大量缺失,也给中国文化史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02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行为是在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争论中产生的。在这场争论中,淳于越建议秦始皇师古,分封同姓王,而丞相李斯则坚决反对私学,主张加强法家的统治。最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并决定焚毁非秦记的史官记载,禁止流传《诗经》和百家语言,对持有这些典籍的人进行坑杀。
然而,我们现在回顾这段历史时,可以理性地看待其中的原因和影响。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并非无道之举,而是在实行文化专制的过程中,他试图通过控制舆论和实现文化大一统来加强中央集权,为建立封建王朝奠定基础。这种做法当然有其必然性和合法性,但也是在专制主义发展尚未成熟的情况下,统治者过于急躁和选择了不太成熟的方式。
我们现代人可以理解秦始皇的初衷,即实现文化大一统的目标。他希望实现“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的统一标准,以加强国家的统一和集权。然而,焚书坑儒的做法导致了极其恶劣的后果。越来越多的儒生对秦国失去了信心,对统治者的失望和反抗逐渐增加。
03
确关于“坑儒”事件的历史记载存在一定的争议和多个版本。不同的史书和文献对于事件的细节和发生地点有所不同。其中,焚书坑儒事件是确凿无疑的,而关于骊山坑儒的版本则存在一些争议。
历史上的统治者在实施愚民政策和思想控制方面确实采取过各种手段。焚书坑儒事件是其中的一个例子,它对儒家经典的破坏和对持不同政见者的残酷镇压引起了广泛的批评和谴责。这些行为不仅对知识传承和文化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也导致了社会的不满和反抗。
回顾历史时,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待这些事件,理解它们发生的背景和原因,同时也要警惕类似的权力滥用和思想压制。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保护言论自由、尊重知识和多样性的重要性,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04
关于秦始皇时期的焚书坑儒事件,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解释。历史记载中有关秦始皇坑儒的具体细节并不清楚,因此学术界对于坑儒事件的真实性和具体对象存在一定的争议。
一种观点认为,秦始皇焚书坑儒是对儒家思想的打压和迫害,旨在消除儒家的影响力,以巩固他的统治地位。这种观点认为焚书坑儒事件主要针对儒家经典和儒士学者,将他们视为对秦始皇统治的威胁。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焚书坑儒事件的对象并非儒家学者,而是方士和一些伪儒。这种观点认为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目的是为了清除一些滥竽充数、谋取私利的伪儒和方士,以保护国家的治理秩序和人民的利益。
无论是哪种观点,秦始皇焚书坑儒事件都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批评。无论是出于什么目的,这一事件对于当时的文化和知识积累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对后世的文化传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05
焚书坑儒事件可以被视为秦始皇集团内部对奸臣的处罚,而儒生们被牵涉其中是因为他们对秦始皇和秦王朝抱有深恶痛绝的情绪,甚至参与了反秦起义。这种观点认为秦始皇渴望统一文化,实行法治,但他没有预料到儒生们的反抗和山东地区的起义,最终导致了秦朝的覆灭。
这是一种对历史事件的解读和观点,但需要指出的是,历史上的事件常常涉及复杂的因素和多重动机。对于焚书坑儒事件的具体动机和背后的政治考量,学者们仍在进行研究和探讨。
07
“焚书”事件虽然开始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统一,但却打开了“潘多拉的宝盒”,在当时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却使众多优秀的文化典籍无法重现于世,为后世诟病也无可厚非。但是,所谓的“坑儒”却是百家七嘴八舌、莫衷一是:
“坑儒”这一事件发生在“焚书”事件的第二年,也就是秦始皇三十五年,原因就是两个方士,一个姓卢,一个姓候。《史记》简单粗暴地称二人为卢生和侯生。这二人的职能是为秦始皇寻仙问药,他们花了大量的钱,却连个毛都没有收获到。因为啥也没找到,这两个人就畏罪潜逃了,跑之前还把皇帝从头到脚骂了一遍,什么“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以为自古莫及己,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
上不闻过而日骄,下慑伏谩欺以取容。”诸如此类的话还有很多,他们还为自己找了个冠冕堂皇的借口,不是我们找不到,是你秦始皇劣迹斑斑,神仙都不愿赐你灵丹妙药。
在我们审视历史时,不能简单地以黑白的眼光看待,而应该从多个角度和维度去理解和解读。焚书坑儒的事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的机会,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探索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与变迁。保留历史记忆,重视文化传承,是我们应该坚守的价值观。只有通过对历史的认知和思考,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现在,塑造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