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孩联姻是怎么回事?中国女孩联姻事件
01
最近,某条例的公布,引发了社会舆论的广泛讨论。
但真正冲上热搜的,不是条例本身,却是两个让人颇感迷惑的标签:
#中国男孩#、#中国女孩#。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点进话题一探究竟,没想到却发现了一条条“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言论,让人头皮发麻。
不知从何时开始,本是为了规范管理国外留居人士的《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条例》,在一些人和媒体的曲解下,成为了“大力引进外来移民”的条款。
更有脑洞大开的人以“大量外国人涌入中国”为前提,迅速联想到另一个结果:
外国男性与中国女性的广泛“结合”。
再加上一张不明来源的、未经证实的“联姻”建议图片,“中国女孩与外国人联姻”这个谣言的最终形态就产生了。
图片来源:网络
这一说不要紧,国内的一些男性朋友瞬间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一场声势浩大的“守护中国女孩”运动(闹剧),在各大网络社交媒体上拉开了序幕。
02
“只有中国男孩才能守护中国女孩!”
“这是一场全国年轻男性的战争!”
“女孩子们要乖乖待在家哦!天塌了,还有我们男生顶在前面。”
图片来源:网络
一众热血男儿群情激昂,大有“舍身忘死”、“奋不顾身”的悲壮色彩。
仿佛他们扛起了键盘,就成为了拼死保护身后公主的“骑士”,捍卫中华民族的英雄。
看到自己的骑士们立誓“冲锋陷阵”,那些自觉被保护的“公主”们自然不会袖手旁观。
“自是龙男配凤女,岂能凤女嫁狄戎?”
“毕生所愿,是我华夏男儿八抬大轿娶我凤冠霞帔!”
“妹妹们要躲好哦!实在不行,姐姐会替你们去的。”
她们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要么红衣嫁妆,要么三尺白绫”。
图片来源:网络
看到这“动人”的一幕,我不禁想到了15年前QQ空间里流行的各种非主流式情话。
感情你们这是在演电视剧呢?
醒醒,现在可都2020年了,没有什么“昭君出塞”,更没有什么“金陵十三钗”,好歹都是受过教育的,怎么还有人的思想觉悟这么低呢?
我们的国家机器、你们平时一口一个的“最可爱的人”,难道都是摆设吗?
在这群人的自我感动之中,本就非同寻常的2020年似乎又增添了一丝魔幻主义的气息。
“只有中国男孩才能守护中国女孩”,真的是我今年听到的最硬核的笑话了。
它仿佛又让我回到了那个热血、轻狂、充满中二气息的少年时代。
但是,我却怎么也笑不起来。
03
不难看出,一些“保护中国女孩”的言论,充斥着偶像剧男主角式的“霸气”与“温柔”。
但是它的背后,却存在着巨大的认知偏差。
图片来源:网络
在这个早已实现婚恋自由的社会中,这样的言论等于公然将中国女孩的恋爱与婚姻绑上“爱国”与“民族”的枷锁。
他们忽视了这样一个最基本的常识性问题:女性同样拥有凭个人意志做出选择的权利。
我们是否想过,为什么一些人在听到“鼓励中国女大学生与留学生联姻”的虚假信息后,会出现愤怒的情绪呢?
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权益受到了侵犯,因为那些“本该属于自己”的女孩,被外国人夺走了。
如果这种思想在现实生活中被广大男性实践,那么注定是可悲而可怕的。
它充斥着一种“女性就是社会资源”、“女性就是私人财产”的霸道逻辑,是物化女性的表现。
谁说中国女孩就一定要被你们“保护”起来?
于是乎,一场更为激烈的,对于这场闹剧的声讨开始了。
翻看微博的评论区,无处不充斥着浓郁的火药味,大量的女孩开始倾泻自己的怒火。
图片来源:网络
从客观层面上来说,对这种荒诞思想的打击是意料之中的,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这样就是一个完美的结局吗?
这样就能从根本上改变广大男性与女性之间复杂的社会矛盾吗?
显然不能。
04
在我看来,“只有中国男孩才能守护中国女孩”的观点确实是对女性的不公平。
但是,这并不代表这种思想在社会中广泛存在。
那些自我感动的男孩,代表不了中国男性;
那些为之附和的女孩,也同样代表不了中国女性。
仅仅由几个人在网络上的口嗨就将其上升到性别矛盾的层面,是没有必要的。
就像很多人在嘶吼着要保护中国女孩时,还有一部分男性跑去那些和外国人谈恋爱的女生的微博下,用充满恶意的语气去辱骂她们是“贱人”。
不可否认,即使是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无关国籍,在社会的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物化女性”的现象。
我们可以看到在很多广告与海报中,女性被包装成为了商品,成为了吸引消费者的噱头。
图片来源:网络
当一个女性的肉体,成为了这个人身份或价值的一部分甚至是全部时,那么这个社会必然是不公平的。
因此我们才会看到社会对女性的外在施加了过多的枷锁:
女孩子穿的少,就是“不检点”,穿得多,就是“假正经”;
女孩子追求自己的事业,就是“不务正业”,在家做家事,就是“没人要的黄脸婆”;
女孩子为自己争取正当权益,便被诬陷为“女权主义”。
为什么女性一定就处于弱势,为什么女性一定是“被保护的”那一群人,为什么还会有“联姻”这样腐朽落后的思想?
明明在现实中,女性在各行各业中的亮眼表现都足以证明,女性与男性并没有什么区别。
对女性的制度压迫也早已随封建时代的过去而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问题之一或许就在社会文化、教育的大环境里。
05
我们是否曾想过,为什么在童话故事里总会出现“王子拯救公主”的场景?
为什么王子一定英俊勇敢,为什么公主就一定得美丽、柔弱?
图片来源:网络
我们的家长又为什么经常会把“女孩子就应该有女孩子的样子”这类话挂在嘴边呢?
从我们的启蒙教育开始,对性别的拘束与“物化”就已经开始了。
正如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所说,“性别是被塑造成的”。
在不知不觉中,我们之中的大部分人已经开始适应这样的“角色设定”。
那些被“中国女孩只属于中国男孩”这样的言语感动到的女孩,已经将自己放在了“弱者”的立场上。
因此,比起一味地攻击与指责,我们更需要反思。
客观上讲,性别歧视对男女都是压迫,而不是单纯的一方对另一方的压制。
说到底,在这个社会上男女各有各的惨法,我们很难说谁更惨,只能说惨的方面不同。
希望从今以后,我们的童话故事能弱化“公主”类角色在“美丽外表、温柔性格”方面的特征,突出更多女性应有的独立、智慧、坚强。
我也希望,我们的媒体和部分网友能将看待某个问题的重心从性别上转移。
很多职业,很多人,并不是因为她们的性别而伟大。
性别其实也只是她们众多标签中的一个罢了。
最后,请那些激动的“中国男孩”在发表自己的言论与看法之前,能够从现实与理性出发,抛弃对女性的固有成见。
也请中国的女孩们在面对这种言论时保持冷静与克制。
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回应大概就是:
“谢谢你们的好意。”
“但是,我们中国女孩只属于自己,也能够保护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