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春在娘家对谁不好?打春在娘家住怎么破?按照道理,“初三初四看丈母”,是闺女“回门子”的日子,这就产生了矛盾,因为:打春去看妈,踩穷了舅子家!不吉利,所以,讲究的人家,不允许“打春”这天闺女回娘家。
那么,闺女出了嫁,“打春”不能在娘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我翻了一下书,各地的风俗不一,但是,主要还是与“农耕”文明有关系,因为,从这天开始,气温回暖,开始准备春耕了。
过去,“立春”是个很重要的节气,这一天,官府要“打春牛”(老百姓用纸扎一头牛,送到衙门外,官府首长要用鞭子抽纸牛三鞭子,以示“催耕”的意思),举行号召的农人开始“春耕”的仪式,所以,农人就把“立春”叫成“打春”(打春牛的简称)。
“打春”,当然是忙碌的时候了,阻止闺女回娘家,不外乎是三点:
一是:没有时间。
姑娘回娘家,这是大事,最起码娘家的妈要腾出时间来跟闺女亲热一番,要说两句体己话,指点闺女过日子之道。可是,正在“打春”啊,爹娘没有闲暇招待,这个时候回来,你这不是给爹娘找麻烦吗?一年之计在于春,耽误种地就是一个大麻烦了!
二是:爹娘怕姑娘回家借走耕牛。
在农家,牛是最主要的生产工具,宝贝的了不得。如果闺女家里穷,来借牛用一用,你说,做爹娘的能不借?那可是“贴心的小棉袄”啊,闺女一旦开了口,不借也得借!
哪一家养的牛都不多啊,借给闺女,就要耽误自己种地,连锁反应,那就耽误收成,交不上税,官府就会找麻烦,毕竟“皇粮国税”,那是耽搁不得的!要知道,农人的收成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当地主官的前程,你说他重视不重视?
所以啊,闺女啊,小棉袄啊,那就对不住了,你还是别回来了,这样,“你好我好大家好”,一团和气。
三是:“打春回家门,给她娘家踩断根”
也就是说,对娘家的子嗣不好,毕竟,过去,男孩子才是一个家庭的“根”,所以,打春这天,闺女不能回家门。
当然,这种说法有点无稽,多为以讹传讹,其实,也是农耕时代的产物。
耽搁了春耕,秋天就没有好收成,农家日子就不好过,自然而然,就影响了子嗣后代。
不过,现代大部分农村可以机械化生产,耕牛不再是主要的生产工具了,空闲的时间也多了,特别是现在的孩子也金贵(大多数是一个孩子,两个孩子少),所以对于立春不能回娘家的说法也渐渐减少,恨不得闺女天天往家跑。
各位,你们那里有没有关于这方面的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