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乎公共利益,关乎权力运行的规范性,唯有一五一十地全盘调查清楚,方能称得上是给社会一个负责任的交代
7月28日,网上一段1分50秒的实名举报视频引发关注。据媒体报道,视频中的举报男子戴着眼镜和帽子,他介绍称自己姓马,2018届清华大学毕业生,系苏州工业园区商务局的一名科员,实名向苏州市纪委监委举报该市工业园区商务局局长祝某在政府采购中围标串标、虚设项目套取资金,向省委巡视组提供虚假材料,同时还涉嫌学历造假。苏州市纪委监委相关人士称,针对马先生的举报,他们会有专人进行核查,一经查实将严肃处理。
很显然,这则实名举报视频的信息量非常大。不仅是因为举报人作为清华高材生的身份“自带流量”,更在于他所披露的各种“内情”,实际上指向多个层面,甚至已超出被举报者个人的范畴,都需要后续调查予以详尽回应和处理。
其一,就举报动机看,按照马先生的说法,这是源自祝某的打击报复——因拒绝“入伙”祝某在外部采购中的贪腐行动。同时,其中还有一个细节堪称“骇人听闻”——“今年2月29日,祝某公然叫嚣说,如果再敢告,就让公安机关用寻衅滋事罪收拾我。”据此,马先生所称的打击报复是否真的存在,是第一个层面需要核查清楚的。而祝某若真拿公安机关威胁过举报者,为何一名商务局局长敢于夸下如此“海口”,这背后可能隐含的某种权力生态,同样值得深思。
其二,马先生举报祝某的违纪违法情况,也体现在多个层面:围标串标、虚设项目套取资金;向省委巡视组提供虚假材料;还涉嫌学历造假。这三种行为尽管涉及不同的性质,但每一种行为都无疑突破了公职人员的法纪红线,都应该一一查证、核实,该追责的追责,该澄清的澄清。且不论是“全部真实”,还是“部分真实”,都不影响举报本身的价值。
其三,马某自述这并非自己的首次举报。据他指出,早在2023年3月13日,当地纪委监委就正式受理了他的举报,但时至今日没有得到消息反馈。若这样的经历属实,为何向上级部门举报16个月都无下文,这本身就是一个必须得到严肃解答的问题。毕竟,无论举报内容的真实性如何,及时给予举报者明确的答复,是最基本的要求。而鉴于这可能涉及受理部门的“自查”,此事是否需要更高一级部门介入调查,应该在后续处理中予以考量。
随着实名举报的公开化,目前相关部门介入调查,应该说代表的是官方的正式“接招”,这相比之前举报的“无下文”,已算是一种突破。具体真相如何,不仅仅是举报者在等待一个答案,公众也期待能够有一个水落石出的结果。要知道,这样的举报,在动机上看可能是源自举报者个人“遭报复”的经历,但其本质上却绝非什么个人恩怨。因为以上三个方面的指向,都直接关乎公共利益,关乎权力运行的规范性,唯有一五一十地全盘调查清楚,方能称得上是给社会一个负责任的交代。
值得注意的是,有网友将此事形容为年轻人开始整顿“官场”,其实这样的调侃大可不必。毕竟,举报虽是个人权利,但个人公开实名举报,本就多少承担着一定的压力,为这样的行为贴上不恰当的标签,放大其象征意义,反而会令个人继续徒增不必要的负担,也恐给调查部门增加顾虑。因此,不应将个人举报者置于“官场”的反面,更不应将它升级到是对某种秩序的挑战。如果能够创造一个健康的受理举报、处理举报的生态,让每一起这样的个案都能得到公开透明、依法依规的处理,自然也就利于“官场”生态的改善。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朱昌俊
编辑 汪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