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排队两个小时,见到医生,结果就来了个“没交流直接开药”?这事听上去像个段子,但不少人真是心有戚戚焉——毕竟,不少人在医院就遇到过类似的事儿。你说看病,最怕啥?怕等吗?不是,怕的是你等了大半天,最后啥都没问出来,兜里钱出去了,手里拿着一堆药,心里还疑惑:我到底啥病?咋回事?医生一句话都没跟我说!看病看得像流水线上的产品,一批批过,啥温度都没有。
这不禁让人想问:医生的沟通能力是不是被他们的专业知识给吞了?像个冷冰冰的机器,见人开药就完事,甚至连个眼神交流都能省就省。这事儿搁谁谁不难受?咱们不是机器,病人也不是一个个“病历编号”。问题在哪?归根结底,还是沟通缺失。
其实,这种看病“流水线化”的操作,不仅让患者觉得自己被当成了“工具人”,更让人担心自己到底有没有得到合适的治疗。每个病人都不同,医生光凭表面数据,就直接把药开了,是不是有点草率了?再者,哪怕你数据对了,解释一下也不难吧?患者最怕的是看病看得一头雾水,心里没底。你让病人连自己到底是啥病、用药为啥这么开的道理都没搞明白,心里能安生?
有人说了,医生太忙了,哪有时间每个人都细讲。这话听着有道理,但咱也不能因为医生忙,就把“交流”给省略了吧?再忙,也不能把患者的感受全抛开呀?忙碌可以理解,但冷漠让人心寒。难道我们去医院看病,拿着挂号费,还得忍受一个全程冷冰冰的“药方生成机器”?你医生有难处,患者也有委屈。病人想要的不是你陪他聊人生,而是希望你能用点心,告诉他病情、治疗方案和注意事项,最基本的理解和安慰,是不是也应该有?
流水线式看病,让病人感到自己成了“待检商品”,医生则像个“操控员”,机械地问话、录数据、开药方。这种体验,估计谁都不愿意再有第二次。医疗不应该是这么个过程,它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尤其是医生与患者之间,应该是基于信任、理解和沟通的互动,而不是单纯的数字、数据、药方。病人不是来做个机械体检的,他是带着问题、带着恐惧来的,你医生至少得让他带着信心和安心离开吧?
其实,归根到底是同理心的问题。病人并不是要求医生多照顾自己的情绪,而是希望能够在看病的过程中得到最基本的尊重和解释。毕竟,不是每个病人都能在三两句话里搞清楚自己的病情,更不是每个人都能对着药方毫无疑虑地往嘴里塞药。大家都知道医生压力大,但你拿患者当任务做,当你眼里只有病例和数据而没有人,那患者对你失望也是自然的。说到底,医患关系的核心是“信任”。信任需要沟通才能建立,没有了沟通,信任从何谈起?
那么问题来了,难道医疗行业就真的只能这样吗?医生就真的忙到连问几句病情、解释一下治疗方案的时间都没有了吗?如果是这样,那医疗系统的效率再高也没用,因为它缺失了最重要的一环:人性化关怀。
最后小编想问:你遇到过这样的医生吗?对着电脑一顿操作猛如虎,最后甩给你个药单,啥都没说?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