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本是丹桂飘香,硕果累累的季节,也是学子们背上书包,重返校园的日子,今年的教师节,却在一片“拒收礼,送礼不如送理解”的倡导声中,夹杂着一丝微妙的尴尬
社交媒体上,一则关于合肥某中学老师疑似收受家长贵重礼物的视频,引发了网友们的激烈讨论,家长与老师电话沟通,语气熟稔地确认了礼物放置地点,随后监控画面记录下了老师现身取走礼品的全过程,五粮液、高档化妆品……这些远超“小礼物”范畴的物品,让不少网友直呼“大开眼界”
“为人师表怎么能收这么贵重的礼物?”
“现在送礼都这么隐蔽了吗?跟谍战片似的!”
“教师节不收礼”的口号年年喊为何类似事件屡禁不止?
回溯过往,每逢教师节来临之际,有关“谢师礼”的讨论总是甚嚣尘上,送,还是不送?送什么?送多少?这些问题,仿佛成了家长们心头挥之不去的难题
有人说,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尊师重道”观念的体现,表达了家长对老师辛苦付出的感谢,也有人说,这是社会竞争压力下,家长为孩子争取更多关注和资源的无奈之举
“我也知道送礼不好,可是其他家长都送,我不送,担心老师会区别对待我的孩子,”一位家长无奈地表示
“每次收到家长的礼物,我心里都挺有压力的,想退回去吧,又怕伤了家长的心,影响和家长之间的关系,”一位年轻教师坦言
图片来源于网络
“谢师礼”这块烫手山芋,似乎将老师和家长都置于了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
事实上,近年来,国家和地方针对“师德师风”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明确禁止教师收受学生及家长的任何礼品礼金,各地教育部门也三令五申,要求学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环境
现实中,“谢师送礼”的现象依然存在,究其根源,除了社会风气的影响,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家长焦虑等因素也不容忽视
当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多关注和资源,选择用“礼物”来“铺路”的时候,“谢师礼”就变了味,也让原本纯洁的师生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
构建健康的师生关系,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坚守廉洁从教的底线
另要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缓解家长的焦虑情绪,让家长对教育更有信心,对老师更加信任
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家校沟通,建立起平等、互信、尊重的新型家校关系,让家长明白,相比于物质上的“礼物”,老师更希望看到的,是家长对教育的理解和支持,是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需要用心浇灌的事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呵护,让我们一起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风清气正、充满爱与希望的教育环境
对于“谢师送礼”这一现象,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您的观点